北京大学夏令营小编发现在众多学生中, 几乎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兴趣班。 如果真是孩子有兴趣, 的确要大力支持。 可很多人仅仅是为了与别人攀比: 某某某的孩子钢琴考到几级几级了; 谁谁竞赛又得了第几名了; 看到同事/邻居家的孩子上某个补习班,就赶紧去给自己孩子报上。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孩, 每次我送他回家时,他总是求我开慢点,这样他就赶不上钢琴课了。还有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去上中文学校的。中国的中小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周末还要上补习班,这并不是他们学习不好,而是同学们都是这样。中国孩子比加拿大孩子每天投在书本上的时间多太多了,他们当然要比这里的孩子数学好,显得懂得多。但是那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把时间和经历放在了熟练和技巧上,而不是本身思维和能力上。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老师留很多习题,自己还要练更多更难的题。中国国情就是这样的,人口多,机会少,只能在考试中出类拔萃,才能有个好出路。在中国做学生,能不能力放一边,没有技巧和熟练,是绝对不能出众的。其实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熟练和技巧都是可以使你出众的。 并不是说中国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就没有能力,但是同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相比,它是事倍功半,费功低效的方法。
教育的根本和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而不是浩瀚无边的知识。 知识本身并不代表智力和思维的水平。 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了学习能力,当有一天真的需要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找,怎么学。这样的孩子以后也足以成就任何他想去做的事。
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只是引导。你希望他/她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就及早给他/她一些有趣的东西。自己办不到,就找专家。 锻炼思维和能力的方式有很多,音乐,体育运动,围棋,游戏,社交,组织社团活动等等,都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启发智力和锻炼能力的机会。 但是, 要想拥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就得做 “思维的体操”—数学。 谈到数学,绝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严格、抽象,或许还有枯燥。如何让数学变得有趣, 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标。 学习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能让数学不那么抽象, 但不可能让她有趣, 因为实际问题往往过于简单。 有人曾经把大学的 “高等数学”写成一部爱情小说, 也不知效果如何, 本人未能读到过。 但是, 真正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东西, 完全是人为设计的。 AMC及CMC的出题者们确实出了一批好题。 我做过了近十几年来的几乎所有试题, 有些问题构造之巧妙, 令人佩服之极。 遗憾的是, 他们提供的解答却并不巧妙。 为了能让数学 “好学”, 一部好的教材必不可少。 要直观,生动, 又要富于推理; 要全面介绍数学知识, 又要开放式的引导学生去质疑和发现; 要严谨, 又要象讲故事那样娓娓动听, 可语言要是数学的, 而不是语文的; 数学史上的故事, 数学家们发现的经历, 游戏, 逻辑推理的趣题, 等等, 与少量的数学知识和大量的数学思想结合在一起, 那有不引人入胜的? 只是,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我们刚刚开了个头, 还要寻求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