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意之内容,意有善恶,故物有正不正,今既欲诚意,则致知之工夫落实处即在格物上见,正其不正使归于正,故阳明又释其「致知格物」云:「若鄙人之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又云:「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用实功于正物则必有事焉而知不落空,物即实得而格,则意亦无有不善,意既实得而诚,而心亦复其本然之正。
由于意之忽尔昧心,故有工夫之必须,而工夫之所以可能,端赖良知一念不泯。工夫之完复是成于良知之贯澈而物归于正。意物是经验层,心知是超越层。经验不永沉,赖良知以振拔,超越不徒悬,因良知而赴物。致良知是工夫的主脑,故云:「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又云:「致知焉尽矣。」因致知而格物、诚意、正心皆活皆实,四者成为一有机的历程。综括而言,成为四句教,即龙溪称为「四有」之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龙溪的「良知四无」之说,可以说是顺着儒者「心学」之讲论至于完全明澈时,就着「良知四有」而必然说出者。故「四无」之说一面对着「心学」为「心学」之明澈,一面对着「良知教」而为「良知教」之成熟。「心学」是儒家大传统,是「成德之教」之基本原则,「良知四句教」本身即是特依于国学经典《大学》而专提「良知」以为头脑之「心学」之一特殊型态。故大略地说,「四无」是「心学」发展之高峰;细言之,则应说为「心学」发展之高峰之在「良知四句教」下之表现。故欲析释「四无」,须兼带着「心学」与「良知教」两面而论。「心学」是通义,「良知教」是殊义,合此两义之完全成熟以成「四无」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