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吟诵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国学夏令营 | 2015-01-05 14:54:36
摘要: 吟诵,是我国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据《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讲“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教学生《诗经》,怎么教呢?他用“弦歌&

 吟诵,是我国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据《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讲“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教学生《诗经》,怎么教呢?他用“弦歌”的方法教。“弦歌之”就是他一边吟唱那些诗,一边伴奏以弦乐器,这样来教学生。


  唐代的时候,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他创作了新作,自己先反复地修改,改的过程中要“长吟”。所谓“长吟”就是声音拖得很长,因为他要考虑这个词用准确了没有,可不可以换其他的词,这样边吟边思考,所以吟诵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般人作诗,会说“我哼了几句”,也是在那里边哼边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看,读古人的诗,诗里所体现的那种浓烈的情感、那些广阔的天地,感发你,使你心情激动,在这种情况下,你读诗的时候就忍不住发出声音来。这种声音或者是诵,或者是吟,甚至于是唱起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表达形式。我想,就吟诵的心理机制来说,大体就是这样的,它是于一种兴发感动之后的表达。至于歌、唱,层次可能就稍高一些。比如在“旗亭画壁“的故事里,那一种唱大概就是类似现在的演唱、歌唱。我认为,诗人、读者一般的吟诵跟演唱、歌唱是有区别的。

  就各个地区来说,各地可能有各地的传统,有自己的吟诵调。地域不同,区别可能就很大。北方跟南方、西北跟东南、陕甘和福建一带,吟诵调就可能很不相同。我就听过一些吟诵调旋律很不相同的。但是一个地区范围里有一个基本一致的吟诵调。同时具体到每一个人自己吟诵的时候,结合每一首作品的特色,吟唱法则是不同的。他可以即兴地创造变化他的唱法,而且一首诗今天吟了一遍,你再吟第二遍可能又变了,所以他有创作、有变化。这可以说是吟诵传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他可以有一个基本调,但是变化无穷。他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什么有变化,变化的动力在哪?这是由不同作品的境界,不同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韵味等等决定的。最理想的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吟诵,把这个诗的思想境界,艺术韵味所体现的最好,这就是好的。

  吟诵对于诗的领会有许多方面的好处,国学经典诵读也确实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个人读五言律诗,有一个基本调,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它抒发的情感不同,情境不同,所以你必然想把你感受到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艺术境界、作者想象的空间等等都体现出来,在吟的时候自然而然有一种新创,这样读能够把韵味读出来,把情感表达出来。对于听者来说,咱们的古人都非常重视音乐的,咱们古代的周朝就是礼教,礼和乐结合的、礼乐的教育,乐呢被认为是“入人心最深“,最容易感动人的。

  咱们中国的诗,近体诗讲格律,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更适合用音乐来表达。一个吟诵吟得好的人,能够把诗的格律、平上去入、诗的格调都体现出来,就体现了诗本身原有的音乐性。现在也有一些给古诗谱曲的人,他对诗的原意理解得不深不细,也不掌握格律,诗里是去声的字,音乐里成了平声,这就不行,不能体现原诗的美了。给诗词谱曲的人,一定要对诗词是个内行,一定要按诗的平上去入来谱才行。

  我的吟诵是跟我父亲学的。我父亲叫霍众特,是晚清的秀才,他曾住在陇南书院,准备考举人。后来废了科举,他便回到农村教过一阵子私塾。我呢是他教出来的。我那时候在家里读书,四书五经都背诵完了,然后才上小学。至于吟诵,我父亲并没有专门教我,他成天吟诵,我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我记得我父亲空闲的时候,坐在案前有时候拿着一本诗集,有时候不拿,他一高兴就吟唱起来。我听得多了慢慢就会了。我父亲讲,读书,不管是读诗还是读散文,都要出声音,而且声如金石,声音要洪亮,咬字要准确,平上去入都分明,把人的精神都全部灌输到声音里,是这样的一个读书法。我父亲吟诵的基本调子大概是他从陇南书院学来的。我除了会我父亲的这种吟法,这么多年来,我也自己体会出了自己的吟法。这个读、诵和吟呢,在真正阅读的过程里边呢没有一个界限,唱几句之后又是读了,读几句又吟了,这是读诗的过程里边的事情,高兴的时候,别有会心的时候,就吟诵起来。

上一篇:儒家大传统-心学

下一篇:与汉书相媲美的《三国志》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