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夏令营香与佛教的渊源介绍,一支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馨香,成为人和佛交流的媒介。烧香是佛教弟子礼佛、敬佛、修行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香不仅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释迦牟尼佛还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佛教就像其它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香,也有着特殊感受与认识。始终会把香作为修行至“明心见性”的助缘,视其为本性的食粮。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这是南宋诗人陈去非的一首名为《焚香》的诗。诗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香的心灵感受认识与鉴赏。
佛家使用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多种香料。早期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
佛家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烧香”,有涂敷在身上“涂香”,有香料浸制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术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烧。大约公元200—900年前后,汉传佛教用香不仅有了严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现根本的变化。从原始香料的焚烧,发展到开始使用“印香、篆香、湿香、香饼、香丸”等。大约从宋代前后,除了人们延续以上用香形式之外,开始出现类似现在的线香、签香,以及由篆香和线香发展而来的龙挂香(盘香)。明代以后线香、签香、盘香敬佛,已是一种多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香品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的,而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特定的配伍,以香药制香却是千年不变的根本,这是佛教修行用香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