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公布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修改说明中有不少亮点,如,明确提出“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
从人的基本需求而言,民以食为天,“入口”的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城市自身品牌和发展而言,擦亮“美食文化”的招牌,对被誉为“最中国文化城市”、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旅游休闲之都的广州,亦属题中应有之义。“食在广州”,寥寥四字,看似简单,涉及面极广,其实涵括了一个具体而微的“系统工程”——
首先,必须确保食得安全、食得安心。在食品安全成为一个全国性“转型病”的当下,广州食品安全的放心度还是相对乐观的。当然,比如私宰肉、黑作坊豆腐、污水菜等普遍性的问题依然不可回避,还需监管部门继续发力。
在此基础上,更要食得精彩、食得有“广味”。中国有鲁川苏粤四大菜系,粤菜又分潮汕菜、客家菜、湛江菜等分支,可单单位于省会的“广府菜”,形象有待明晰。纵观广州美食,虽琳琅满目花样繁多,但也似乎失之杂乱琐碎。这固然正是广州的可爱之处,但在各地美食的竞争中,难免底气不足。相反,我们看到,广州的近邻近年大打“广府菜”招牌——顺德喊出了“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口号;南海举办“广府菜名食府”、“广府菜特色店”和“广府名菜点”评选……唯独本该处于“广府菜”核心地位的广州人仍在埋头做菜,而整合、包装和吆喝不足。这就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进广府美食的“转型升级”。提出“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抓住了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