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间木偶艺术一

木偶 | 2015-06-08 17:21:59
摘要: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来表演的戏剧叫木偶戏。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1978年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发现;使我们看到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这也证实了《列子·汤问》记载的“偃师造神奇木偶”和《乐府杂录》记载的“陈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顿围困刘邦”故事的可能性。据唐杜佑《通典》记载:“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这说明到了汉末,已有了丧葬、嘉会并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到了隋代,木偶的制作高度发达,已从演百戏(古代杂技的总称)、歌舞发展到表演故事片断,形成了木偶戏的雏形(详见《大业拾遗记》)。唐代,木偶艺术日渐成熟、高超。据《明皇杂录》载:唐玄宗被李辅国迫迁西内时,曾作过一首咏吟傀儡的诗:“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一说此诗为梁锃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当时木偶戏的逼真及观赏者的感受。封演撰《封氏见闻记》载:唐“大历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又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由此可见,唐代木偶不但成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尽管它还不时的为丧葬服务),而且已发展到“闾市盛行焉”(见杜佑《通典》)。宋元时期是木偶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汴京开封瓦舍(宋代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作者注)很多,其中最大的有“大小勾栏(百戏杂剧演出场所。作者注)50余座”,“可容数千人”。在瓦舍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勾栏也有以棚为名的),在这种戏棚里,自然少不了傀儡戏的表演(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有“大小全栅傀儡”的记载)。当时木偶戏的繁荣还表现:在它品种的繁多,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云:“杂手艺皆有巧名,……药发傀儡,……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到了明清,木偶艺术继续发展,形成了各种支派和具有各种地域特色的木偶剧种。这时史料更为详实,记载大都真实可信。明代画家:文学家唐寅(伯虎)曾做描写木偶小诗:“纸、做衣裳线做筋,悲欢离合假成真。分明是个花光鬼,却在人前人弄人。”明代现实主义小说《水浒传》(第33回)、《金瓶梅》(第55回、80回)都有木偶演出的精彩描写。
  最早有木偶记载的文献是魏晋人依据有关史料编撰的《列子·汤问》:“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弃山,返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俱来者何人耶?’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碎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与造化同功乎!’韶贰车载之以归。”这段文字对研究木偶历史弥足珍贵,是所有研究者必引用的文字。但该故事发生何处,少有人论述。古昆仑,当指今甘肃祁连山,唐初李秦、萧德言所修《括地志》云:“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凉张骏,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汉书·地理志》:“敦煌郡,广治,宜禾都尉治昆仑障”。当代朱芳圃、蒙文通、黄文弼、武文等著名学者也考证古昆仑为今祁连山。周穆王从祁连山返还“未及中国”。可见此地段是甘肃境内无疑。虽然这则故事具有明显的情节内容上的夸张,但在那个时代出现可活动的木偶,是完全具备其生产能力,这一点可在精湛的商周青铜器上找到佐证。那么,《列子·汤问》的这一记载既可证实今甘肃地区与中国木偶的关联,又可证实甘肃木偶的久远。
  我们还可以从敦煌壁画和写本中见到一些早期木偶的踪迹。敦煌莫高窟31窟盛唐壁画中有一幅《弄雏》的壁画,画一妇女用指掌给身边的孩子表演木偶游戏。敦煌写本王梵志诗中写到“造化成为我,如人弄郭秃(南北朝至唐宋时傀儡戏的别称。作者注。),魂魄似绳子,形骸若柳木。掣取细腰支,□□□□□。□□□底月,似提树响风。揽之不可见,抽牵动眉目,绳子若断去,即是干柳朴”。《维摩诘经讲经文》中说:“也似机关傀儡,皆因绳索抽牵,或歌或舞、或行或走,曲罢事毕,抛向一边……”。木偶在以上写本中出现,可能是配合佛教故事而演出。说明早在隋唐间,今甘肃一带就有木偶剧的演出活动。虽然现在我们见不到那时木偶的原作,但从古代甘肃雕塑艺术传统中(图1),特别是近年出土的汉代武威木雕精品中可看到它的影子(图2、3)。关于木偶的历史,在甘肃陇南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庄王年少即位,懒于朝政,专好吹、打、弹、唱、舞等娱乐。当宫廷乐舞玩腻了时,就想寻个新的花样来玩乐,于是便命掌管乐舞的老臣月皇到各地挑选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各二十多名,在宫中专门排练一些带故事情节的歌舞节目。时间长了,月皇的儿子儿媳和女儿也学会了这些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庄王很爱看这种表演,就想叫百姓也知道这种娱乐,把这种娱乐活动传到民间去,与民同乐。他命月皇带着宫廷班子到民间去演出,这使月皇感到为难,自己身为大臣,为普通百姓献艺演出,未免有失身份,于是奏庄王:“臣为大王演戏,是臣的职责。而为庶民演出,只怕惹天下人耻笑。”庄王听后觉得有其道理,就替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用木料雕刻人形,穿上服装,仿人动作,而将真人用布帐遮挡,在下面说唱,老百姓只能看到木人而看不见真人,岂不两全其美?月皇听了感到可行,便领着儿子田君大郎、田君二郎、大儿媳春花、二儿媳秋花及女儿金花和其它乐舞人员一同去了民间。他们的演出深受老百姓欢迎,随即有许多地方上行下效,组成了木偶班子学演起来。月皇返朝,把这种情况如实奏报庄王,庄王十分高兴,封月皇为木偶祖师爷,并赐给他镌有“照、隔、饰、诉、圣、灶、洞、回”八字金印,凭此遣神驱鬼,并定于八月十五日为木偶祖师爷祭日。现在甘肃陇南一带还兴八月十五唱大戏祭庄王,唱小戏祭月皇(爷)的习俗。这则传说,具有明显的民俗文化的价值,对我们研究木偶艺术,将有一定的意义。
  甘肃位于黄河的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一点,根据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早已被史学界普遍承认。而甘肃木偶作为甘肃古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

上一篇:中国现代木偶艺术发展概览

下一篇:甘肃民间木偶艺术二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