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江流域、鄂西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跳舞形式悼念亡人的民族民间舞蹈。土家人俗称之为“跳丧”,也叫“跳丧鼓”或“跳撒尔嗬”.
土家族人家中的长者去世后,一般装敛入棺后在堂屋里停放1至3天,“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邦忙”,每晚就有亲朋好友前来跳丧。跳丧时1人击牛皮鼓叫歌,跳者围棺接歌而起,脚跟鼓点鼓跟脚,无弦乐伴奏,跳者2至4人比较普遍,但女人不跳丧。击鼓者领唱,对舞者和,均为高腔俚调,边唱边舞。舞者头、肩、腰、臂、腿、脚尖、脚跟一齐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唱着古老、粗犷、格调明快而独具民族特色和浓郁山乡气息的曲调,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跳丧从音乐、舞蹈到歌词内容,少有悲沉之感,音乐高吭欢快,舞步健美勇武。歌词内容十分广泛,死者的生平事迹,前唐后汉的历史传奇,真挚的爱情故事,日常的生活趣事都是歌唱的题材。歌词多呈四句七言,四、三式,上下句,也有“五句子”保持着古代巴歌“竹枝”、“杨柳”等曲牌格律形式,内容古朴。每唱完一首,最后大家高声合唱一句“跳撒尔嗬喂”,或“解忧愁噢”,表示为死者家里散忧愁。跳丧的唱腔分高腔、平调,节奏鲜明,6/8拍较普遍。跳丧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个舞场均随掌鼓人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曲牌、节拍和舞姿。当唱到感情交融时,掌鼓者还会绕开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时而用鼓锤在鼓上敲击节拍。 跳丧舞的种类很多,按跳丧格局大致可分“四大步”、“待尸”、“么连嗬”、“摇丧”、“打丧”、“哭丧”、“杨柳”等20多个类型。按摹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虎抱头”、“牛擦痒”、“猴子爬岩”、“狗吃月”、“狗撒尿”、“狗连裆”、“燕儿含泥”、“古树盘根”、“幺姑筛箩”、“耍五巾”、“风夹雪”、“狗春碓”、“滚身子”等。 跳丧舞与土家先民巴人的图腾信仰有着渊源关系。跳丧舞的动作主要是摹拟虎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形象,无疑土家先民们狩猎劳动形态的重复和再现,可以说跳丧舞的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当远古巴人把白虎作为氏族图腾后,狩猎舞就逐渐成为人死后的一种祭祀性的图腾舞蹈,亦即“白虎舞”,通过悼念死者这一祭奠活动,合族举庆,祝贺死者象巴务相一样,化为白虎升天。跳丧的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弓背、曲腿、臀部向下颤动,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尤其是老人跳丧几乎是蹲着跳等等,都可以在老虎的动作中找到原型。尤其是舞者的步伐,在跳丧中的“四大步”、“大四门”、“小四门”、“跑丧”、“摇丧”、“待尸”等核心舞段里,都是用618节拍表演,每行一步用三拍时间,全脚掌紧紧抓地,第一拍上步,二、三拍颤身,两腱交替进行,活脱是仿虎的步子。
跳丧舞是土家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财富,多侧面地展示了巴民族的风情习俗,它不愧是民俗文艺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