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惧怕死亡吗?
人死了之后会经历什么?又会去哪里呢?
电影《人生大事》会告诉你答案。
这部电影刚上映就刷爆全网,持续排在热门电影前列,截止7月17日累计票房突破14亿,某瓣评分7.3分。
在这国产电影中非常少见,尤其是疫情过后刚刚苏醒的电影行业,堪称2022年暑期档的开门红。
电影《人生大事》到底有何魅力,可以让观众如此追捧?
故事讲述了殡葬业三哥偶遇小女孩小文,共同经历四场葬礼,在死亡面前体会人间温情开始思考“死亡”,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这部电影直面中国人讳莫如深的大事——死亡,但它又不止是在谈论死亡,也不止在提醒生者珍惜生命,它也是一场爱的教育。
一家开在婚庆店旁边的殡葬一条龙“上天堂”,一个带着大金链子穿着T恤大裤衩看起来粗糙不着调的年轻殡葬师三哥,一个刚刚失去唯一亲人似乎被全世界抛弃了的小女孩武小文,一段相互救赎,彼此治愈的故事由此展开。
三哥(莫三妹)因为打架坐牢出于后,只能靠经营父亲的殡葬店“上天堂”勉强度日,由于没有什么太大的人生目标,生活一直过着浑浑噩噩,深爱着的女友也选择与他分道扬镳。
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小文不懂什么是死亡,所以在外婆离世后,她追着为外婆入殓的殡葬师三哥(莫三妹),要求他把外婆“还”给自己。
在一次大闹殡仪馆后,三哥指着火化场外的烟囱说:“你的外婆被烧了,变成了烟了,飘到天上去了,不见了,消失了,你以后再也看不到她了!”
也正是因为三哥残酷的「实话」,七岁的小文开始理解“什么是死亡”。
为了安慰小文,三哥和其他两位朋友告诉她,外婆变成了星星,在天上看着她长大。
深夜,小文一遍遍播放着儿童手表上外婆的语音留言,看着天上的星星。
她相信逝去的亲人会化作星星,虽然以后再也见不到面,但他们会用另一种方式陪伴着自己……
这部电影,从孩子的角度结合殡葬师的职业特点,引发观众从死亡的视角窥探人生。
在电影中也穿插不少笑点,比如给活人办葬礼,比如小文在画里画寿衣和骨灰盒,又比如小文在幼儿园教同学用丧礼仪式表演等,都是侧面地展示了中式死亡教育并不足够,小孩子一位都是可以说着玩的事情,在打人眼里却变成禁忌、错误。
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讲关于死亡的话题过于沉重和伤感,童年应该是明媚的。
可是对生死无感的孩子是可怕的。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老师通常会鼓励小朋友养些类似小金鱼的小动物。
有个孩子觉得养金鱼就像玩游戏里的养鱼那么简单,给金鱼喂了很多饲料后,金鱼就撑死了。结果金鱼死的第二天,孩子就叫家长立刻买新的金鱼。
孩子对死亡一点伤感也没有,觉得死了只不过是没有了,换新的就好。这种价值观是让人震撼的。家长对死亡的避讳直接导致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只有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孩子才能珍惜生命理解死亡。
懂生死的孩子,更会感恩。
他们面对植物动物都会觉得生命很珍贵,每一次植物开花结果的时候,孩子都会在一旁默默地为花朵鼓励,他们能够明白生命的伟大,更能够珍惜弱小的生命。
不过,死亡教育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能一蹴而就。
刚开始给孩子讲直接讲死亡,孩子不理解,甚至还会产生鬼魂的假想,内心会更加恐惧。
最好的办法就是分阶段进行“死亡教育”。
「0-4岁 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懵懂,他们对死亡的概念更多的是分离的理解,会因为事物离开了自己而产生的伤心焦虑的情绪。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建立内心的安全感,让孩子对分离产生的焦虑尽可能减少。
「5-9岁 让孩子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
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一定的理解了,但是他们得到更多的信息是恐惧的,死亡对他们意味着黑色的悲伤色彩。
因此我们需要对死亡进行白话的描述,不能够带有任何其他的色彩,让孩子直面死亡。
「9-14岁 应该学会珍惜生命」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认识到死亡了,但是由于年纪较小,行为相对冲动,因此这类孩子应该学会如何处理好死亡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他们会出于一种好奇想要试一试的心理,甚至直接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加强珍惜生命的教育。
死亡教育并不是我们应该避讳的,相反,我们一定要抓住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否则耽误孩子的不仅仅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的亵渎。
死亡是一场告别,它不是结束,因为那些记忆和情感不会消失。人生,不过是生与死之间的一段路。而最好的死亡教育就是好好活着,去体味平凡生活里的每一次酸甜苦辣。
生命只有一次,能够尊重生命的人才会被值得尊重。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