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气转暖,本来是外出游玩的好时间,但疫情的卷土重来,给每个人徒增了很多烦恼。
近日,一个熟悉的名字再度出现在热搜榜上,让不少网友更加emo了。
他就是吴谢宇,那个残忍杀害了自己母亲的北大高材生。
因为不可抗拒因素,吴谢宇弑母案二审中止审理。
判决的延迟,也为终审判决结果留下了变数。
这就意味,那个披着人皮的恶魔,还有逃脱死刑的可能。
1
2015年7月,蓄谋已久的吴谢宇在家中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趁着母亲刚回家弯腰穿拖鞋的时间,吴谢宇用哑铃狠狠击打了她的面部和后脑,致其死亡。
他用床单、塑料薄膜将尸体层层包裹,每一层中都放入活性炭包和冰箱除味剂,用来掩盖气味。
之后的日子里,他多次回到家中,打扫现场,并在家中安装了摄像头。
而后吴谢宇伪造了母亲的辞职信,并用自己出国留学的幌子,以母亲的名义向亲戚们骗取共计144万元,随后逃匿。
经过警方多年的不懈搜捕,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机场被捕。
当被问起杀母原因时,吴谢宇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
他说在父亲死后,母亲很痛苦,他曾经多次看到母亲在日记内写下对亡夫的思念,于是他就产生了帮助母亲解脱的念头。
在庭审上,他甚至直言杀害母亲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
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而随着案件的进一步深入,这位北大高材生的陈述呈现出了他矛盾复杂的一面。
他说自己是想帮母亲“解脱”,但他的作案方式却十分残忍,而且整个过程中他都十分冷静,看不出任何感情。
他说本来想杀死母亲之后自杀,让一家三口团聚,因为恐惧而放弃,但他之后却骗取亲友钱财144万,肆意挥霍,辗转于不同的酒吧、夜总会之间。
在作案前,吴谢宇经过了精心策划,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类似于“推理完成一个数学模式”。
作案后他精心处理现场,在尸体上放置床单、塑料膜等75层覆盖物以及活性炭包、冰箱除味剂,并将家里打扫干净,原因却是“妈妈爱干净,爸爸更爱干净,不能玷污家里”。
2
没有人一出生时心理就不健康,甚至变态。
吴谢宇会走上不归路,成长为一个弑母的恶魔,他的母亲谢天琴“功不可没”。
事实上,谢天琴的家庭教育模式一直在压抑、扭曲着自己儿子的心理。
从小到大,吴谢宇不仅成绩优异,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而且十分孝顺听话,一直都是旁人眼中的乖孩子,是谢天琴的骄傲。
谢天琴是一个不爱说话,生活自律,且对自己有高要求的人。据谢家亲戚说她不太擅长跟儿子交流,平时问得最多的就是学习情况
相比母亲,吴谢宇可能更喜欢父亲。
因为父亲会带他打篮球,会跟他谈心,会带他去母亲认为不务正业的网吧打游戏。
在父亲去世后,家里就失去了快乐的气氛。本来就固执、沉默的谢天琴更加寡言了,什么都不肯跟吴谢宇说,只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
就像吴谢宇后面自己回忆的那样:“好多事都不和我说,叫我不要操心!”
极度克制的妈妈,不是吴谢宇倾诉的对象。于是他也不断地压制自己的情绪,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完美小孩”!
为了让周围人感到舒心,吴谢宇一点也不敢表露自己内心的痛苦,于是这一对母子,就各自掩盖着自己的情绪,假装若无其事。
为了让母亲满意,他把和母亲的通话,当成了一份作业。
每天,他都要收集有意思的段子,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细节,然后用这些来应付自己的母亲。
谢天琴十分满意自己儿子的行为。但在吴谢宇的眼中,这些却是母亲在监视、操控自己的生活。
痛恨被人操控人生的他想挣脱,却不得不按照母亲刻板的教育,听话地活着。
太逼仄的教育空间,让他喘不过气来。
父亲曾经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但不幸的是父亲早早地去世了。
在这样的压力下,久而久之,吴谢宇的心态发生了改变。
即使每周都去看心理医生,孤独、焦虑、无助也在不断地折磨着他。
父亲和爷爷都是死于肝癌,更是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持悲观态度。
从2014年起,他就经常去医院检查,即使是常见的心率不齐,在他看来也会要了他的命。
自杀这个想法曾经无数次的出现在他的脑中,他也曾经付诸实际过,没有成功。
当他看到母亲的日记后,他便产生了一个想法。
帮母亲解脱,然后自杀,一家团聚。
在一次放假中,他看似无意地向妈妈透露了想要自杀的想法,但谁知,妈妈的情绪异常激烈:“如果你自杀,那不如我先死,反正我也活不下去了。”
这句话更加加深了吴谢宇弑母的想法。
在完成准备后,这场悲剧就发生了。
3
2020年5月23日,山东一位15岁女孩因受不了学习压力,将单亲母亲勒死。
2020年8月10日,广西一对夫妻被发现死于家中,丈夫是律师,妻子是大学教授,而凶手是他们的儿子。
这样的家庭悲剧实在太多,给到家长们的警示也很残酷,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飞到天上去享受荣华富贵,自己好跟着沾光享福的家长并不占少数,就像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一样,并没有关注孩子是否真的快乐。
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自身的幸福感,而不是一味抓着成绩不放。
时常发生的孩子弑父杀母的案件,很多情况下是一个望子成龙、控制欲强的父母,加上迷茫绝望、叛逆疯狂的孩子,悲剧就此酿成。
家长一旦自我被环境裹挟,心态迷失,教育的本末倒置就发生了。
教育的本质目的,绝不只是追求功成名就,而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孩子。
家长也不要过度溺爱,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只有学会了换位思考,才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才会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其次,要学会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差异。
不同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天赋会出现不同,他们的成长轨迹也不相同,最后的成长结果自然也不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否定孩子的全部,也不要盲目推崇“别人家的孩子”,用别人孩子成功的案例去要求自家的孩子。
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其实正是引导孩子的好时机,不要一味指责甚至打骂他们,反而要及时鼓励他们,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天赋点在哪里,从兴趣入手,由此深挖下去,那就是对他最好的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一场关于爱和分离的修行,真正爱孩子应该给他们不贫瘠的童年,给他们不窒息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