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放弃生命?中国家长根本不懂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开心夏令营 | 2021-01-28 17:08:18
摘要: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孩子一般在5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就会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影响深远。

 

小时候面对葬礼上的那个人忍不住好奇,我们往往会听到悲伤的人们平淡的一句回答:ta睡着了 / ta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不会再回来了。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孩子一般在5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就会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影响深远。
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死亡,了解过死亡,也不会真正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就不会感知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死亡教育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我们一直在逃避死亡,老人家避讳“死”字,从不允许轻易说出这个字;面对孩子的提问,你只会说这个人只是睡着了。在这样的回答下,小孩子并不了解这是什么概念,甚至不会知道死亡之后的意义。
孩子的世界是如同一张白纸,他们慢慢被填涂上色彩,他们只知道新生,向小孩子解释死亡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需要人来引导理解死亡的意义。如果只是浪漫化的解释,她/他就不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

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是关于死亡教育的优秀诠释,电影讲述了当地有一个重要的节日亡灵节,在这一天,一家人会为逝去的亲人准备可口的饭菜,还会撒上花瓣指引他们“回家的路”。亡灵之所以能够在死后世界生活,凭借的是活着人们对他们的记忆。
《寻梦环游记》灵感来源于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死亡才是生命的最高意义,生与死互为补充才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因此,每年的亡灵节,墨西哥人会祭奠亡灵,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纪念与逝去亲人共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团聚时刻 。
活人对死去之人的思念,使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永存。
这个电影温暖地告诉观众: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

死亡教育=生命理解

死亡离我们不遥远,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孩子也不例外,他知道火是烫的就不会去摸,河水会淹人,就不会下河,当他们第一次看见亲人逝去的时候,也会追问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死,死后会去哪里。
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在与家人产生矛盾,无法沟通时,居然会选择用生命来威胁他们。在学校和老师发生冲突,或许是被误会,也会用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他们以为死很简单,却是对亲人的折磨,以及对父母赋予他们生命的不敬。

从何着手死亡教育?

“死亡”一直是儿童读物里的空白地带,刻意逃避并不是个好办法。通过图画绘本去了解死亡,既不是特别平面,也是用具象的方式描述出了死亡的形态,也是以更温暖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珍惜生命。
1、节日警醒:
清明节、中元节这样的特殊节日里,通过祭扫先祖,遥拜先辈的方式,其实就是给孩子生命启示的一个契机。
2、读物引导:
《爷爷变成了幽灵》
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欢的人就是爷爷霍尔格了。可是,因为心脏病的发作他再也没有爷爷了。艾斯本趴在桌上哭个不停。那天晚上,妈妈坐在艾斯本的床头,轻声说:“爷爷去天堂了。”可是,艾斯本怎么也想象不出爷爷变成天使的样子......
或许在这本书里能找到死亡的答案,简单的绘本平静地讲述了别离,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允许孩子的宣泄悲伤,最后,只在平静的道别后,把对爷爷的爱保留在回忆里。
《一片叶子落下来》
这是一则关于生命的童话。既然我们要飘落下去死掉,我们为什么生长在这里呢?
“这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了一起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这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这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这是为了看到四季。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天都有人在逝去,无论是谁,要知道那不是ta的终点,而是ta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上一篇:为什么要把孩子逼进985、211?何炅、撒贝宁都翻车的节目,给出残酷真相……

下一篇:星二代郭麒麟凭什么有这么好口碑?归功于老郭的家教: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