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艺术夏令营分享对艺术启蒙教育的思考 :
在我们这样的大城市里,校外教育发展很快,市场很大,很多教育都有很好的教育收入,美术教育也是如此。市场在迅速的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物质关系成为不成文的共识。
传统的望子成龙的习惯、西方的竞争理念、未来的就业压力,都成为家长送孩子学习的心理基础。教育投资就是每个家庭的首要选择,教育市场异常火爆。在这个城市就有上千家的校外教育。启蒙美术教育也可以在这个市场里分到一块不小的空间,教育者匆匆上阵,也都能开起自己的“店铺”,还没有准备好的教育产品,来不及讲究就开始在“店铺”里兜售。利益成为教育者的教育杠杆,急功近利成为教长的投资需要。
一个天真、快乐、积极、兴奋的面对他那满篇说不明白的乱线作品,还津津乐道、自言自语的述说他编想出来的故事,我们大人该如何对待呢?依我们习惯上的价值判断,就会觉的画得太不好了,画的什么也不是。如果是父母这样认为,孩子又很愿意画,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相信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并愿意把孩子送到美术班来学习,希望每次都能看到孩子有一幅好看的画拿回来。就是这样一个广泛的大人目标性的心理需求,影响了教育的人性化、科学化的成长,奠定了教育面对市场的负面的市场基础。在教育市场需求很不成熟的状况下,教育也无力超越利益的诱惑,积极地去占领这个教育市场,不得不去满足孩子父母的心理需要,无暇顾及孩子成长的真正需求,而去力求拥有这个市场,因此成人化教育理念和基本方式,下榻到启蒙教育上来,对孩子未来创造的能力,极具有杀伤力。所谓的启蒙教育,毫无启蒙态度,我们必须弄懂这段教育严重状况,才有可能进行教育价值判断上的改变。
当涂鸦作品摆在我们的面前时,教育的干预不仅对家长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就是一生的影响。
假如我们认为他还小,还没有能力模仿出很复杂的形象,老师就要教他“简笔画”,如:苹果、房子等,当孩子首脑还没协调的情况下,完成模仿性的教育,是很困难的。如果不准确,老师还要去纠正,还要去评价画得好与坏、对与错。那么在这样一个有形的教育背后,出现的教育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老师教的是简笔画,看是最简单的东西。但这种教法它的负面问题已远远超越了画画本身。他在束缚孩子的心灵,用一个极其简单的形状描摹的教育方法,牵制孩子的思维和想象。仿佛把鸟儿的翅膀捆绑起来后,教鸟儿如何行走。他忘记鸟儿根本不需要走,只需要展开高飞的翅膀。无知的家长和单纯的孩子,都十分相信老师,也愿意听老师的,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和家长的心目中,是学习的依靠。
再看这种教育,首先定位这是授受教育。老师教,学生学。它告诉我们,孩子的起点是“零”,孩子的潜在感受和能力,教师无须知道,也无须有更多的关照和了解。这种教育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完全否定了孩子的潜能,把孩子自由创想的空间剥夺。并且扭曲绘画创作最基本的精神。孩子会认为,画画就是照着别人的画,画像就行。他所暗示给孩子的对美术的认知,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受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中发现,它们在创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可能参照的样子,第二就是常常这样问:“这样画行不行”,脑子里的想法也少,有的就是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做。无法想象在创作时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孩子,在几十年后的未来能具有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法,对潜在的创造力是否定的,仿佛说:“你不会,就是你不行”。他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不关心孩子这样画是在做什么,也不关心涂鸦对未来有什么意义。它的否定方式,让孩子不敢放开的表现自己萌动的思想,当孩子因快乐表达,而遭到否定、纠正时,他会束手无策,在视觉表达上有了“对和错”的概念。而且在他心理的第一个价值判断就是“像和不像”。彻底的误导了孩子对艺术本质的基本认知,孩子就会一直认为画画就是照着画像。很多学习的孩子也因此受到表扬。
孩子不能知道这种判断来自于大人的审美和求功之心的需要,而不是学习艺术本身的需要。他会在作画时没有了主意,也不懂如何判断,他会尽量地靠近大人的评价和要求,而导致在作画时,不敢出手、举棋不定,丧失了心灵漫游的快乐抒发的状态。从此内心不再自由,表达不再自由。学过一段以后,听话的孩子在做不到老师和大人的标准时,就会产生不自信,经常问“我想画一个小鸟行吗?”“我这样画对吗?”有时还说“我不会画,我不知道画啥”,基本没有积极、活跃的状态。不听话的孩子学不下去,也不得成长的机会。
两种情况都无法使心智得到成长,无法使想象飞扬。尤其在重视教育时代,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学习艺术,有的孩子喜欢涂鸦,送去学习的机率就更高了,更多的孩子在表达的萌芽时期--涂鸦期,创造意识就被这样的教育现状尽早的破坏,孩子无法走进自己的内心,受到的教育干预使孩子没有了自己,没有信心。浮躁的大人乱了方寸,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错误的价值判断,让孩子丧失创想表达的意识,宝贵的成长和潜能开发时期付之东流。
都知道,孩子是未来,我们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做教育,但是我们这样的教育能给孩子成长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能给国家和民族一个怎样的未来呢?
当我们在教孩子一种画画的方法时,就已经开始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对视觉艺术的根本理解和我们对绘画创作规律的内在解读。这些概念有些是有意去做的,有些是无意,但却深深地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艺术评价的观念。
在我的课堂里,由于孩子不是真空成长,大人的、教师的负面影响,总能较多地让我发现孩子的一些作画的不和谐现象:
其一,喜欢画画并且被大人经常赞扬的孩子,在发挥自己所想时,却总是有很多的困惑,有的:“老师那怎么画呀?”“我不会画”“我不知道小鸟怎么画”“我不知道人怎么画”“我想画几条小鱼行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种现象不应该出在赞扬声中成长的孩子。对有这样心理负担的孩子稍微了解一下就明白了,他是在自己心目中确立了画好的标准,并认为自己达不到。过去一直被表扬,就是因为照着画的很像,才被肯定,被赞扬的。来到我的课堂,他仍然认为把他不会地教给他,凭他的模仿能力一定会画好的,并有充分的自信。这样的自信的来处就是模仿,当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画面时,这种自信就完全被摧毁?、表现出从没有过的心理脆弱,不知所措,2、大脑就是一片空白,3、在表现能力上,有的上小学了却仍然处在涂鸦期。学习画画并没有解决他绘画的问题,却在他的心目中建立了一种绘画的基本理念--必须照着画的像,才是最好。
其二,授受教育下的绘画理念,对孩子心理所产生的影响,导致对老师的依赖,没有老师画的样子,就不成其为学习。诚然,轮到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有压力,在独立的情况下,过去的教育不是基础,丧失自信心。表现出没有作画状态,没有灵感或创作思路匮乏,心没底,手自然不敢画,线条局促,想法不明晰。
其三,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老师一定要一笔一笔的画出来,孩子好好跟着学,才是教、才是学。所以处在等待,甚至家长和孩子一起等,老师在黑板上一旦有图示,“快,跟着老师画”家长就这样叫孩子马上模仿老师,内在能力处于睡眠、思维处于惰性。如果孩子没有画好,家长会更严格的要求他:“看老师,这的方不是这样的”,如果孩子再画不出来,他就会说孩子、使态度甚至把孩子弄哭,让孩子难受,失去作画的基本状态,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行,或者需要纠正,失去了对自己潜质的发现机会。在画每一笔的时候,有一个意识在提醒他,就是“画得对不对呢?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的把握能力和自己的判断力”,作画的状态始终处在被评价的意识里,而不是走入自己的内心感受的表达里,这样的作画状态很糟糕,联想力和创造力不会健康成长的。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呢?如何展开我们的教育思路呢?如何该更有益于孩子未来成长呢?如何使孩子能有更开阔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