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子娃"潘京乐

皮影 | 2015-06-08 16:02:36
摘要: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77岁的潘京乐老人60多年皮影人生的真实写照。因为除了“前声”(演唱),他还精通“签手”(操纵皮影),手拿竹棍在台上可调动“千军万马”……

   潘京乐素描 罗雪村画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77岁的潘京乐老人60多年皮影人生的真实写照。因为除了“前声”(演唱),他还精通“签手”(操纵皮影),手拿竹棍在台上可调动“千军万马”……
  从渭河南北演到国门内外
  皮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陕西华县的皮影别具特色。老艺人潘京乐15岁开始学皮影戏,5个月后登台演出一炮走红,被当地称为“五月红”。
  华县皮影的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潘京乐最擅长的,也正是这种嗓音中略带着哭声的腔调,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将200多个全本戏记得滚瓜烂熟,随便哪一出都能随时随地唱出来;他可以一天连着唱上六七个小时,而且连着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60多年来,潘京乐不但在乡下为乡亲唱,还多次为外国来华朋友作专场演出,为在西安举办的民间艺术音乐周开幕式演出,同民间艺术剧院皮影队联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皮影戏邀请赛”。潘京乐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还把皮影戏唱到了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甚至唱到了日本、德国等国家。
  只要有一个人听就得唱
  谈起当年学习皮影戏,潘京乐一脸的兴奋:“学戏很苦,天不明就得起来练唱,师傅还让把弦往高里上。另外,还要把演的内容吃透,深入剧情。那时候,我文化低,只念过一两年的书,每学一部新戏,都要将师傅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全部背下来。”
  村里的吕崇德告诉记者:“潘老家庭出身贫困,小时候连鞋都没得穿。他从小得了‘癞疮头’,因为没钱治病,头发全掉光了,后来就落了个‘秃子娃’的称号……”这些童年的记忆,也给潘老先生著名的“哭腔”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础。他那细腻、缠绵的唱腔,能让人感觉到某种心灵的契合。
  按照农村请戏的规矩,皮影戏一开腔就得唱一宿,只要有一个人听就得唱,嗓子不能倒,戏还得唱得有滋有味,不能走神不能打瞌睡。1967年,潘京乐到下庙乡演戏,正演着突然大雨滂沱,转眼间戏台子就被淹了半截,台下的观众跑得就剩了几个人,但他坚持唱到最后。
  重振皮影待后生
  看到许多热爱皮影、擅长表演皮影的老人一个个都走了,潘老十分感慨。陪同记者采访的华县文化局负责人叹了一口气:“潘老是皮影戏的活化石,他要再一走,好多戏就永远失传了。”潘老说,他上世纪50年代就创办的光艺社再也不演戏了,这个曾是华县四大皮影社之一的戏社现在只剩下潘老一个“光杆司令”了。潘老现在再演戏,也只是被别的皮影社借用而已。
  在潘老的家里,记者看到,昏暗的土房里有一张大土炕,一床薄薄的单人被褥孤零零地铺在中间,他的老伴儿早已于20多年前离开人世。潘京乐告诉记者:“我有一个徒弟,很多年轻人都想和我学,但怎么带呢?我刚学戏的时候,一个月30天几乎天天有戏,现在已经很少有演出的市场了,年轻人学了也没有机会唱。”说着,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
大家都在关注: HOT!
 

上一篇:路联达与皮影的一生缘(2)

下一篇:"飞线大王"齐永衡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