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普及

风筝 | 2015-06-07 14:48:26
摘要:  风筝的普及以纸的普及为前提。秦汉之时,书写尚用 简册,不必说了;魏晋以迄隋随纸虽在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们没有娱乐的条件和心情,因而也谈不到风筝的普及。

   风筝的普及以纸的普及为前提。秦汉之时,书写尚用 简册,不必说了;魏晋以迄隋随纸虽在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们没有娱乐的条件和心情,因而也谈不到风筝的普及。 唐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造纸技术发达起来,因之风筝亦开始在民间流行。唐·元稹《有鸟二十章·纸鸢》诗:“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尚存子牵,去地 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悉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在蔚蓝的天空中,纸鸢成群,上下飞舞,有如羽毛丰满的 真鸟,让人眼花缭乱,其盛况可以想见。宋代,不但风筝在民间广泛流传,就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个风筝迷,他不但热心于放风筝,甚至还亲自主持编 纂了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宣和风筝谱》。统治者积极倡导,社会上便形成风气,这时出现了以专门制作风筝为职业的工匠和专门放风筝的职业艺人。宋·周 密在其《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两位放风筝的能手:周三和偏头。周密未对这两个人的放飞技艺给予描述,但他却记下了当时杭州孩童春日放风筝的情景:“桥上少 年郎,竟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绳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儿童尚且如此熟练地掌握这些专门的技巧则周三和偏头能以放风筝享有盛名,其出 类拔萃亦可想而知了。
  点击浏览大图 明清之际,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全国各地不但形 成了春日放风筝的民间习俗,而且风筝的形制更为讲究、样式更为丰富、扎制技术更为精湛、美术装饰更为赏心悦目。人物风筝,动态传神,飘飘欲仙;动物风筝, 惟妙惟肖,莫辩真伪。
  明·张元长《梅花草堂笔谈》载:“梁伯龙戏以彩绘作凤凰,吹入云端,有异鸟百十拱之,观者大骇。”“异鸟拱之”或为夸饰之辞,但逼真 的飞鸟风筝,招来“同类”比翼齐飞的事,则是并不鲜见的。清·褚人获《坚瓠集·广集》卷四:“近又作女人形,粉面黑鬓,红衣白裙,入于云霄,袅娜莫状。悬 丝于鞭上,辄作悦耳之音。”《红楼梦》第七十回也写到“美人风筝”,“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得十分精致,心中喜欢。”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 十一:“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长有至二三丈者。式多长方,呼曰‘板门’;余以螃蟹、蜈蚣、蝴蝶、青蛙、福字、寿字为多。次之陈 妙常、僧尼会、老驼少、楚霸王及欢天喜地、天下太平之属,巧极人工。晚或系灯于尾,多至连三连五。”清·恫叟等编《春明采风志》:“纸鸢,常行沙燕,一尺 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籰(yue)。顺风放起,昼系纸条,夜系红灯,……三尺以上,花样各别。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翱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从上述记载看,风筝的题材,已由初期的模仿各种飞禽,拓展到了几乎无所不包的程度。并且,风筝上的“附属装置”也有了很大改进,“风琴”、“太平锣鼓”、“红灯”等代替了早期的竹笛竹哨,《红楼梦》里提到 的“送饭的”和“响鞭”,也是这类装置。这些,无疑使风筝更具魔力,也就难怪清时会出现清明时节“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四望,各提纸鸢线轴,施放较胜。”(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盛》)的 空前盛况了。所谓“施放较胜”,不但比谁的风筝讲究、好看,更主要的是比谁的放飞技术更好,如果几个高手碰到一起,就有好戏看了。他们会使风筝相互绞咬在 一起,称“斗风筝”,这是最有趣、最吸引人的风筝游戏了。众人举头仰望,见互相斗起来的风筝忽分忽合,忽上忽下,或此进而彼退,或彼攻而此守,皆指手划 脚,眉飞色舞;一旦一方斗败,被剪断了拉线,风筝随风飘去,便会引来一片惋惜、一片欢呼之声。《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对这种风筝游戏,有着极为精彩的描写, 让人读之便牢记在心,不能忘怀。
大家都在关注: HOT!
 

上一篇:风筝的演进

下一篇:放风筝的益处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