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影响至深的是一位父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源泉。在父亲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对和克服生活压力与挑战。心理学家哈瑞曾经说过:“亲密而有爱心父亲,可帮助年幼儿童建立一种自我认同与安全意识。”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对男人期望模式;对儿子来说,父亲是他第一个模范。北京心智夏令营>>>
1、神奇的话
“您好、请、谢谢、不客气”,是开启良好人际关系金钥匙。少儿经常会听到这些话,就会进行模仿,继而成为了个人熟悉而自然的语言。不卑不亢说“不”也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通过观察和实践,孩子会逐步理解到采用适当态度,即使拒绝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称赞和被称赞
人们都愿意获称赞,却都吝于称赞。尤其在中国,人们更不善表达感激、喜悦和心仪。调研证明,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而更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更好人际关系和幸福指数。家长们通过捕捉孩子成长中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激发与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当然,教会孩子礼貌面对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没有必要以赞美回复赞美,但直接否定别人的赞美可是不礼貌的。如“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点都不喜欢。”
3、准时
准时是主要靠言传身教的一项基本礼仪。即使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其实也是对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经常迟到,就会使孩子形成别人时间不重要,为他人着想不值得的错误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少儿如果从小就在此氛围成长,就会形成准时、守信、负责的好品质。
4、主动分享
分享不是人类本能,只有经过多年教育和督导才能使孩子学会主动分享。餐桌是父母实施分享教育的好场所,例如,将美食分享送与他人等。在客人来前将美食藏匿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学到自私自利。记得小时候在体校,一位鞍山来的女孩为了不让其他室友分享到食物,每天夜晚都在感觉大家入睡时才开始咯吱咯吱进食。女孩获得“老鼠”美名,几乎没有朋友。尽管我们曾在一个房间和一个运动队并肩作战了一年,我除了记得大家都叫她“老鼠”,根本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5、恰当帮助
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为会比观察他人行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厌其烦地为问路人指路甚至主动领路,是否在上下电梯时注意按住开门键等候上下行人。通过这些细微场景观察,孩子们会将父母的行为模式铭记并不由自主进行复制。当他们开始帮助别人时,会逐渐享受到善意所带来的“助人悦己”感觉。当然,父母也要向孩子传授适度,即在不确定是否需要帮助时进行询问。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时,要先征得老者同意才可进行帮助;对同龄人也须遵循此原则,避免过度热心,对他人造成不必要困扰。北京心智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