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航线夏令营发现,在城市的小区、公园等场所,经常看到一些家长用童车推着孩子,甚至有些已经学会走路的四五岁的孩子也被用童车推着。
现代科技在给予了我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放弃了行走的功能、适应温度的功能以及野外生存的功能。那些出门就坐在童车里的孩子,被动地任大人推着走路,双腿缺少了走路的机会,双手也被限制,不能自由地摸那些坚硬的铁栏、路边茂盛的青草、身边同龄小朋友的手,这也相应地减少了探索新鲜事物的机会。
有些父母也许会说:“孩子出门老让抱着,太累了!”“不用车子推着,过马路不安全。”其实孩子只要能走,就不要再抱他,更不要让他再坐童车。
在家里,只要孩子能做的事情,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做错了,鼓励他再重新做。出门的时候,尽量让孩子下地走路。因为经常被抱着和推在童车里的孩子,在个性形成中容易变得胆小、被动,他们始终依赖着大人的手臂、眼睛、双腿和大脑,就不能去使用自己的某些功能。
而独自站立、行走、奔跑,是人生的一个个美好的成长和进步的阶段,孩子们也许会磕磕碰碰,但却能够获得能力,请把这样的机会还给他们吧。
孩子玩的是运动,长的是智力
海归妈妈韩丹妮生下女儿后开始攻读中科院儿童心理学研究生课程,并从事起了早教工作。她的课程中有一个“医学早教”的理念,所谓“医学早教”就是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习。现在很多家长热衷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总想让孩子“安静”下来,其实,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韩丹妮认为,儿童首先发展的不是视觉,而是触觉,是身体的感觉。大家都着急让孩子的大脑尽快建立起神经网络,生怕错过某个敏感期。实际上,儿童发展规律决定其首先建立的是肌肉神经传导,把身体的感觉传递给脑,形成网络链接。儿童在学龄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掌握自己的身体。掌握了身体,才能够发展智力,这也是现代脑科学早已经证明的事实。
丹妮在工作中,曾经接触过的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他们大都在身体感觉和平衡方面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让他们先进行一系列的身体运动,发展他们的生命感、运动感和平衡感。“对于孩子来说,越动越聪明。”丹妮说,“婴幼儿早期缺乏运动,大脑就不能得到良好发育。孩子刚出生时,大脑中就有数十亿个神经元,但它们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系,而通过各种运动,可以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促进大脑发育。当一个婴儿动起来,他就已经接受了数百次触碰和位置感的刺激,这些将告诉大脑关于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以及四肢所处的地方。”
现在,一些小孩上学后常常颠倒字母、数字的方向,那通常是平衡感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对于一岁前的小宝宝,没有好好地爬行而是经常“困”在学步车中,就容易使宝宝感觉统合失调,日后就很可能出现多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问题。所以对婴儿阶段的孩子,需要肢体练习和运动体验来刺激大脑中的视觉、平衡觉、本体感等感受器官。父母可以在家经常帮助孩子翻身,做匍匐爬行、手膝爬行等动作。
对于已经会走的幼儿,在玩耍中发展运动技能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开发孩子的智力并不一定花大价钱上早教班,在家也可以,比如:钻椅子、荡秋千、在床上蹦跳、从沙发上滑下、在草地上打滚等运动,都可以提高孩子手眼协调能力,促进肌张力、身体灵活性及平衡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适应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家长的想象
“这么小的孩子能行吗”,在从事早教工作中,很多妈妈都问过这样的问题。韩丹妮说,家长永远不要去设想孩子的能力,我们的孩子的适应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刚出生的孩子就会游泳,一两岁的孩子就能潜泳,8个月还不会走的孩子就能学轮滑,你相信吗?
丹妮说,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一台晚会节目上,天津有一群一岁左右的孩子,脚踩轮滑鞋,作为天津宝宝的代表进行申奥活动,其中最小的孩子仅有8个月,一年后,相关人士对这些孩子回访,发现他们并没有因为学轮滑而使腿变弯,反而很少得病,身高和体重均超出同龄儿童平均值,尤其是语言能力发展特别迅速,比一般孩子平均提高了八个多月。
学轮滑,也是韩丹妮积极推荐给孩子家长们的一项运动,在她接触的孩子中,最小一岁半的孩子经过短时间学习就可以向前滑行了。韩丹妮说,以轮滑为早教手段,能全面提高宝宝多方面的运动潜能,比如:体能、耐力、身体平衡性、灵活性、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运动反应的快速准确性,能有效地改善和避免孩子因为运动智能开发不良而出现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性、过分安静、胆小、没有表现欲等。
游泳也是非常适合婴幼儿的一项运动,研究发现:0~5岁的孩子每天在水中嬉戏30分钟到1个小时,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智力发育明显优于其他孩子。更重要的是,游泳还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游泳时,全身皮肤均匀地受到大量温和的水的刺激,可提高婴儿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促进智力开发。在学游泳时,宝宝每次潜水都会练习憋气,经常的练习会加快宝宝呼吸的速度及加深呼吸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