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俗风俗与文化

武汉夏令营 | 2016-05-10 11:49:42
摘要: 武汉民俗风俗与文化: 武汉人很爱喝场
武汉饮食最具特色的菜肴是排骨煨藕汤。武汉人很爱喝场,一星期没喝场就感到好象“渴了油”,即肚子里没有油水。所以,排

    武汉民俗风俗与文化: 武汉人很爱喝场
    武汉饮食最具特色的菜肴是排骨煨藕汤。武汉人很爱喝场,一星期没喝场就感到好象“渴了油”,即肚子里没有油水。所以,排骨在许多地方群众买得比较少,价格很便宜,而在武汉排骨价格有时会高过肉价,人们半夜起床去排队买排骨的现象是外地人无法理解的。
    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中秋节玩荷叶灯
    元宵节玩灯,尽人皆知。然而,要是谈到中秋之夜玩灯的情况,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为这是从前武昌地区特有的习俗。 中秋节玩的这种灯,不论是制作的材料和方法,都与元宵节的灯不同。它既不像龙灯那样需要缎子或布质的龙灯衣子。也不同于形态各异的散灯那样用纸糊蔑扎。可是它却有一个雅致的名称——荷叶灯, 把一张荷叶连柄摘下,在荷叶中心连着叶柄的地方穿一个小孔,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就是这样简 单,一盏灯就做成功了。中秋节的晚上,孩子们兴高 采烈地呼用唤友,带着荷叶灯周游大街小巷,往往要玩到深夜才散。 年纪小一些的多半是用一手托着,或用双手捧着短柄的荷叶灯,也有的是用细麻绳或索线兜着荷 叶灯的底部,再把细麻绳或索线的上端系在竹竿或 木棍上,用手提着;年岁大一点的,多数是举着高过头顶的长柄荷叶灯,短柄的比较经玩,不用担心时柄 折断;长柄的则颤悠悠地摇曳生姿,持有者以此为骄 傲。当然,谁带的蜡烛最多,也值得同伴们羡慕。要不然,一根蜡烛点完,你的灯就“瞎”了,在明星亮月之下,如果来了一队荷叶灯,祭月的妇女和姑娘们以及叠瓦塔的孩子们都会跑拢来看。 但见高低错落、一个接一个的碧玉盘中,烛影摇红, 宛如一条夭矫的游龙;并且清香四溢,的确是别有一 番情趣。因此,不单是孩子们乐此不疲,有的大人也 会看入了迷。 倘若那一晚是阴天,只要无风,照样可以游灯, 不过效果差一些。就怕下雨,孩子们翘嘴巴,大人们 也扫兴。中秋无月重阳雨,岂不辜负了良辰佳节?何 况俗谚有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雪打灯”, 正月十五不能玩龙灯,还有比这更煞风景的事么? 汉口、汉阳虽然和武昌隔水相望,却不兴玩荷叶 灯。远在几千里以外的北京,反而有这种习俗,不过 时间是在旧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晚上。
    中元节
    十五日(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鬼节”。传说是日阴间阎王开鬼门,各家遂在神龛设供恭迎祖先亡灵。僧道两家竞办法 会,亦称“孟兰盆会”有“释氏兰孟,盛于此日;道门宝盖,献 在中元”之说,市民无论贫富均购钱纸、金箔,叠成纸锞,装入 厚纸袋中,上书亡人姓名,然后焚烧,谓之“烧包袱”。《汉口竹枝词》云:“终岁何曾祭祀供,中元包袱万家同”。 中元节,俗谓冥间众鬼放假,到阳间享祭。是日多由善堂募 资延僧众办“盂兰会”,于路旁搭台,燃灯点烛,奏乐念经,然后 丢包子、馒头于台下,谓之“济孤魂、野鬼”但包子、馒头为活 人抢得,妇女抢到包子,语可“来年得子”,小孩抢得则“一生不受惊吓”,乞丐更是多多益善。

上一篇:武汉民俗风情

下一篇:武汉的习俗习惯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