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夏令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开心夏令营 | 2014-12-10 20:08:33
摘要:心智夏令营为家长介绍培养孩子的爱心的注意事项及其培养方法。


    孩子的爱心是不会与生俱来的,要通过后天习得到,在培养孩子爱心的过程中,家长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学校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基地,而社会更要形成一个爱的大环境。中小学生心智夏令营与您分享以下观点。

    一、孩子的爱心不会与生俱来

    孩子的爱心不会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习得。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比起过去的前辈普遍缺少爱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没有追求,合作精神差,遇到任何事都认为别人应该让着我,却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二、孩子爱心的培养是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

    1、家长的误区:只要成绩好就会有好的生活

    随着家庭教育的普及,家长们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好了,孩子就会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自己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一个人是情感上的低能儿,那他不仅不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也不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幸福。而人的品德形成都有一个年龄阶段,越小的孩子越好教育。家长要抓住孩子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长辈、同情弱者等,这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都会收到好的效果。

    2、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1)让孩子学会感受爱

    很多孩子把别人对自己付出的关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缺乏敏感而变得冷漠。原因是教育者没有及时提醒孩子体会别人的关爱。学会感受爱,学会体验爱,是学会感恩,学会付出爱的前提和基础。爱的感觉是需要点点滴滴培养的。有了爱的感觉,孩子才能有能力从细微之处、平常之处感受到“有人爱我。”

    (2)别忘了教孩子说:谢谢

    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孩子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教孩子将手放在胸前,说:“谢谢!”并在他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提醒他及时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是一个多么睿智的母亲呀。她深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感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多说:“谢谢。”“谢谢”有多少,爱就有多少;生命需要“谢谢”,生命离不开“谢谢”。谢谢是要让孩子有感激之情,不能使孩子对别人的帮助及恩惠视而不见,而要尊重感谢别人。

    (3)给孩子爱的机会

    对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幸福的、快乐的;对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感悟到,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然而,我们许多的父母,却把孩子爱的权利剥夺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成人的爱包围了,所有的大人都比孩子“强大”,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

    一个小女孩正在家里写作业,爸爸下班回来了,她马上倒了一杯茶水,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谁知,爸爸冷冰冰地说:“去去去,写作业去!别趁机跑出去玩!谁用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孩子心中刚刚萌发出来的爱的火花,就这样被父母无情地扑灭了。渐渐地,孩子明白了,父母所要求的就是他考高分,上重点学校,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

    无情无义的孩子的出现,是教育者过度溺爱的结果。

    爱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你不让孩子做,他就永远不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一位朋友的母亲生病住院了,朋友的妹妹在医院陪伴时,只是一味地在床边坐着, 既不知主动给母亲倒水,也不知主动问母亲有何需要,所以母亲特别盼望朋友去陪伴。后来说起此事时,朋友的妹妹说:“我不知道呀,你们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要怎么做,我怎么知道呢?”原来朋友的妹妹是最小的孩子,从小被父母,姐姐宠爱,却不知如何去爱。教育者一味包办代替,让孩子坐享其成,孩子没有施爱的机会,这样孩子的爱心是无法培养的。

    爱是一种延续,爱是一种积累,没有积累和延续就很难形成爱的习惯,当你期望它出现时,它就不会出现。爱的积累和延续除了需要有充分的施爱机会外,还需要被回应,被感受。

    (4)珍爱一切生命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小区的花园里,孩子将花朵折断,把花瓣撒得遍地都是;揪住小树的枝条打秋千,将花园糟蹋得一片凋零,家长们在一边却笑得非常灿烂,还不停地夸自己的孩子勇敢,丝毫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已然在这样的游戏中一点点地变得冷漠而残忍。

    我们对这一切的发生是如此的习以为常。我们的教育似乎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教育。

    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用火或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之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炸无辜的贫民。

    薄情会产生冷漠,冷漠会产生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则是残酷无情之源。为了防止薄情的滋生,我们要培养孩子学会真诚地关心、惦念、怜惜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东西――树木、花草、禽鸟、动物。如果一个孩子会深切地关心在隆冬的严寒中无处栖身的小麻雀,并设法保护它免遭灾难,能想到保护花草过冬,那么这个孩子待人也绝不会冷酷无情。

    只有敬畏一切生命,才能珍爱一切生命。

    珍爱一切生命,首先要珍爱自己,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热爱的人,他不会去珍爱别的生命。其次,要让孩子种植一些花草和饲养一些小动物,在照料花草和小动物的过程中,感受成长之不易。第三,要学会善待一切生命。哪怕对一只蚂蚁、一只昆虫、一棵小树、一条小金鱼、一只小鸟,都要心存敬畏之心。

    (5)做个善良的人

    有一位父亲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买来一些小鸡让孩子掐死,那个孩子开始很胆怯,最后在父亲的教导下,活生生将一只只小鸡掐死。这位父亲指导他的儿子获得了“胆量”的同时,已失去了一颗对事物的仁爱之心。

    巴金教育子女有过一句名言,值得我们铭记,他是这样说的:“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善良是金。

    教育有两大目标:一是帮助人变得聪明;二是帮助人变得善良。善良的情感是良心的头道防线,真正的善良能改变世界。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人的残忍和暴力的行为往往是从童年伤害小动物时获得快感开始的。要教育孩子尊重生命;不要让孩子虐待各种小动物,不要让孩子看见你杀死动物。如果你无法避免,就要在特例中,向孩子认真讲明这样做的理由。

    少用暴力对待孩子。过于严厉的惩罚不利于克服孩子的残忍行为,要注重方式、方法,采用一般性提醒、批评、沟通疏导及温和式的惩罚。并且暴力教育方式会滋生或助长孩子的残暴行为。

    培养孩子的善良情感,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决不能容忍孩子的残忍行为。平时要教导孩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有伤害别人的念头,更不能讲所谓的“哥们儿义气”而去助纣为虐。

    培养孩子的善良情感,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学校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基地

    对孩子德育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也有重要的责任。老师要能结合生活、身边的小事,引导孩子培养对他人的爱心。

    1、在学校,不要把德育课当作一门副课,应该选择一批有责任心、一定人生阅历、高素质的老师来承担德育。切实起到德育课应有的教育效果。德育教育不同于智育课,一门技术很有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品德、爱心方面的学习受外界干扰因素大、稳定性差。所以对学生爱心的培养不是进行过,而是要一直在进行。

    2、教师要把爱心教育渗透在每一节课中。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心教育的契机。如某个学生美术课没有带水彩笔,教师就可以启发他身边的同伴:“他今天没有带水彩笔,你们能帮帮他吗?”并且对帮助他人的学生给予表扬。语文书中的文章更是为教师培养孩子的爱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小抄写员》描写了小主人公为了替爸爸分担家庭的重担每天深夜帮爸爸抄写签条,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对家人的爱。这时,老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爱你的家人的?你能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穷人》这篇文章,主人公桑娜在自己家中已有五个孩子,生活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收养了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更彰显了人间大爱。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我们应该向桑娜学习什么?我们可以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只要教师用心寻找,课堂就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好地方。

    3、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爱心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要注重在班级中营建充满关爱的班风。班主任可以召开以爱心为主题的班队会,对好人好事给予表彰,并引导孩子们如何去表达心中的爱:如为爸爸妈妈倒杯水,扶起摔倒的小伙伴……

    4、老师要用爱心感染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

    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爱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肚子痛时给他送上一个暖水袋;当学生鞋带开了时,老师弯下腰去为他系上;为学生梳好散落的发辫,为学生耐心讲解每一道难题……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社会要形成一个爱的大环境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要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身处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爱,人人都能在社会中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爱,耳濡目染,对培养孩子的爱心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需要各种主流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多宣传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主题事件,对孩子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感染。

    总之,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家长要做好培养孩子爱心的启蒙老师,学校要成为培养孩子爱心的基地,而社会形成一个爱的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处处充满爱!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下一篇:专业的金杯之杰夏令营训练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