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专家指出学生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会提高情感认知,而且认识深刻。
1.活动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宽泛的理念,涵盖于各个历史时期和社会各个层面;它是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学生是推进国家未来各方面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其中出类拔萃的学子更将成为国家未来各领域建设群体的领军人物。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只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却缺乏创新精神,那我们国家就不能持续发展,社会就难以快速进步。
2.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是新时期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倡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打好基础是关键。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就不可能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有所斩获。只有熟练掌握固有知识,在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在遇到新的问题时举一反三,才能在需要创新的时候,灵活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所以在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进行着思考创新,也同时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着温习和重新认识,以求达到融会贯通。
3.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知识面,追踪学术的最新成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件合格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是学生对大量固有知识的积累和吸收后,通过思考和实践,提取相关知识重整、归纳、总结而出的成果。作品前期准备信息量往往是作品本身信息量的几倍甚至更多。同时,优秀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往往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洞察着社会的身影,适应着社会大环境,结合着社会的特点。基于此,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间接地督促学生积累知识、扩大知识面、接触学术的最新成果。
4.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人们认识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并不十分困难,动脑子思维、看书本、听别人讲,都可以得到。但是,要把想到、看到、听到的主观认识变为客观实践的活动,并不容易(引自中央民族大学校报总1220期“知行合一思想浅论”[刘成有])。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通过其它途径接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将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他们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从中找到满意的归属感和较高的荣誉感,点燃了学习的动力,对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晰。
5.有利于提高学生群体性的研究型学习能力。科学家通过风洞实验发现,大雁群落以人字形飞行比大雁单独飞行能多飞200%的路程。这便是合作产生的巨大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研究的模式不再是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而是越来越依赖于人们的合作探索。因此, 学生要参与社会竞争并实现事业的成功, 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课外学术活动中,一个团队把每个成员的机智、耐力、毅力、自信、知识集结在一起, 使他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彼此坦诚、信任,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沟通和交流,树立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活动有利于培育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大学校园文化,增强校园学术氛围,形成相互启发促进和良性竞争的优秀学风。
二、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需做到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引导”。活动要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各专业培养目标及学校实际,利用有限资源集中优势求突破,使活动效果达到最佳,提升赛事的育人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多年来的学术积淀,得到学校师资的最大帮助,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完成出类拔萃的学术科技作品,在赛事中脱颖而出;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以民族院校为例,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和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相对于其它高等院校来讲,其生源构成、办学目标和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的人才需求,充分意识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结合民族院校实际,大力开展适应民族院校特点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少数民族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