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单挑6个博士?当事人辟谣上热搜:我们到底需要的是韦东奕,还是“韦神”?

开心夏令营 | 2022-05-17 09:41:45
摘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喜好。

 近日,北大数学系“扫地僧”韦东奕,在线辟谣。

“关于帮6个博士解开4个月未解之题”,是一条假新闻。
平时不看社交网络的他,对于此事也是后知后觉,才知道自己被神话了,于是特此澄清。
一直潜心于数学教学和研究的他,一直不在意外界对他的评论。目前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还是希望不太习惯外界的关注。
网友们纷纷出来表示要保护韦东奕:“给韦神一些空间,不要捧杀”、“天才真的很难适应我国嘈杂世俗的社会环境”、“让他安安静静搞学术”......
全国人民的“战线”,从未如此统一。
那是因为什么,让网友如此维护他呢?
01、“数学天才”成长记
1991年,韦东奕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
父亲韦忠礼更曾是山东建筑大学理学院的副院长,还是博士导师的身份,发表过SCI二十余篇。
受到父亲的影响,韦东礼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在同龄的孩子沉迷于动画片时,他却沉浸在解数学题中,如痴如醉。
14岁,在参加24天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集训时,经历8次大考,每次考试4小时,解3道题。
最后韦东奕以23道题半的成绩,完成了4次大考,总计24道题的考验,刷新了记录,至今无人突破!
要知道,当时数学奥赛的第一名张一甲,只能在1次大考4小时内做出1-2道题!
高二那年,韦东奕参加了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在这项被称作数学界的“世界杯”中,他在全球500多名顶级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人满分中的一员。
一战成名,从此他被人们奉为“韦神”。
至今,奥数届都还流传着他当年“玩”Jacobi椭圆函数后得到的“副产品”——“韦东奕不等式”。
2010年,他更是因优异的数学成绩,被保送入北大。
从“奥赛天才”变成了“青年教主”,他的名气更盛。
上大学后,他代表北大参与了“丘成桐数学竞赛”,获得了“分析、几何、概念、应用和个人全能”每一个项目的金奖,成为唯一一个难以超越的大满贯选手。
在此后的八年时间内,他每天都保持着十几个小时的自律学习,最终读完了北大本硕博所有的课程,并成功拿到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北大青年博雅学者等多项荣誉。
2019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他,正式留校,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改变,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与物质简单到0的纯粹。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数学学术领域牛到封神的人,走红后,却总被有些人妄图拉下“神坛”......
02、衡量一个人的,从不是外在
韦神未到而立之年,就已经取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乞及的成就。
然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在他走红后,有人视其为天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却也有人将他视为异类,嘲讽之意跃然于屏。
在近日频登热搜的几条词条中,有的新闻中配上了去年5月份采访韦神的视频,于是就有很多网友开始攻击起长相。
“怎么看都像傻子。”
“看来当北大老师门槛不高呀?”
“我知道为什么我上不了北大了,我TM太帅了!”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秀起了自己的“优越感”:
“北大老师如果都这样,那我孩子还是不去了吧。”
“我滴妈呀,要是这样,我宁愿我儿子不上北大。”
......
然而,好在还有更多的人,敬佩于韦东奕心无旁骛的执着精神和内心的纯粹。
由于韦神总是“1瓶水+2个馒头”的餐食标准,心疼的网友们常常会担心他是否会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于是纷纷喊话北大食堂“要给韦神每天加餐两根人参”,令人哭笑不得。
这个时代,不缺少因为颜值天赋、搞怪扮丑和哗众取宠而一夜爆红的网红明星。
但真正缺少的是像北大“韦神”韦东奕一样,在错综复杂、急功近利和论资排辈的学术环境下,还能够勤恳踏实、淳朴认真和心无旁骛地搞好学术研究的人。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浮躁的沉世里,韦东奕始终保持着一颗少年初心,不被功名利益所染、不为世间的纷扰所动,面对无数的掌声、质疑,永远都能淡然处之,坚持做自己。
衡量一个人,从来都不在于外在。
在舆论的冲击下,很庆幸的是,韦东奕仍然能够保持内心的纯粹,能完全屏蔽外界的声音。
无论是“数学天才”、“苦行僧”,还是“韦神”,韦东奕都是值得无数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学术有诣、内心纯粹、待人谦卑、忠于自己,引领无数人向上攀登,他永远值得我们去仰望、去崇拜、去模仿、去学习。
03、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喜好
韦东奕为什么会这么成功?我想,他成功的背后,首先家庭教育功不可没。
韦东奕曾说:“因为喜欢,所以不觉得努力是一件很累的事。”
他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了儿子的兴趣所在,并默默地培养着孩子的兴趣。
韦东奕经常喜欢看数学书,不管是浅显易懂,还是晦涩难懂,全都装进书包,带去学校当作课外书看。
很多人开始觉得他是个“数学怪胎”,但韦父一如既往地陪伴他、尊重他、支持他、鼓励他。
工作之余,韦父还会经常陪儿子一起做数学题,做题是父子俩日常的娱乐项目,他们也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别再偏执地只顾追求完美,更别总是急于帮助孩子完成某一件事,而是选择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开拓他们的小宇宙,并且陪伴他们探索世界。
这样的父母,往往能够收获孩子给予的更多惊喜。
在充斥着各种补习班、“早教班”的“精英教育”下,很多父母都执着于提高孩子的起跑线,而一味地“鸡娃”。
殊不知,这不仅背离了儿童成长的规律,也会使得他们在过多学业的压力下,而焦虑不安,丧失了童年的快乐、以及最重要的兴趣心。
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抑郁症,年轻人里的“空心病”现象也越来越多,社会内卷的大环境下,心理健康的疏导刻不容缓。
别让父母的焦虑和激进,来影响孩子的成长心态。别再用功利性的分类,将孩子的兴趣爱好过早地抹杀。
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
有些爱好,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轨迹,却能丰盈生命。
少几分控制,多几份尊重,小小少年也会绽放出他最好的样子。

上一篇:你不知道的“马冬梅“:27岁成名,两次差点抑郁,凭《杀手》逆袭成百亿女王!

下一篇:恋情败坏路人缘?「国民妹妹」张子枫:5岁随母北漂,11岁赢胡歌夺奖,现在是怎么了?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