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了!浙江10岁女孩饿了偷零食被抓,母亲直接过来一巴掌:不要你了!

开心夏令营 | 2021-05-17 19:49:42
摘要:暴力教育“爽”一时,毁一生。

 

暴力教育的立竿见影效果只是短暂的、表面的,它很容易造成亲子关系长久的对抗和亲情的疏远,更可能让孩子留下相伴终身的伤害。

狠心教育重点不是“狠”,而是“教育”。父母温柔宽和的态度,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01、女孩在超市偷零食被抓现 
如果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做?
前阵子,浙江一个十岁的女孩在超市偷零食时被抓了个现行,老板随后报了警,孩子解释道太饿了才会这么做,之后警方联系上了孩子的母亲。
但孩子妈妈到场后,二话不说直接先给了孩子一个巴掌。现场围观者连忙阻止,旁边的老板娘也看不下去,奉劝这个妈妈回家教育:
“她偷我这么多东西,我连骂都没骂一句,你不能这么动不动就打……”
女孩妈妈怒气冲冲:“我不要她了,更不想管她了。”
旁边一位大妈忍不住上前怼道:“你以为孩子是东西吗,想不要就不要?”随后安抚正在哭泣的孩子。
孩子犯错固然要教育,但上来就打骂,甚至扬言要放弃孩子。看似解决了孩子的表面问题,实则深层病症埋得更深,将来爆发得可能会更加厉害。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容易一点就着,像燃烧的鞭炮,顾不上身边的孩子是否会被炸开的鞭炮所伤害。
体罚、语言教育、“棒棍出孝子”等,家长只看到了暴力教育所带来的结果,而未曾看到暴力教育也如同一把双刃剑,也深深地伤害到了孩子。
语言加暴力的行为,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孩子越打越调皮,在逆反心理中学会了用语言和行为跟父母对抗;而有的孩子则被家长用暴力行为,吓得越来越胆小自卑,唯唯诺诺。天底下本身就没有糟糕的孩子,只有糟糕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打骂,本质上就是对自我糟糕的一种憎恨。
02、暴力教育正在毁掉孩子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过,“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却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进步。”
父母以打为“爱”,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冷漠、拒绝和伤害。然而这种“爱”,甚至让孩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去年11月19日,一起#怀疑偷拿自己28元母亲失手打死女儿#的事件爬上了热搜第一。
因“怀疑”用塑料按摩板多次打女儿,致使孩子失血休克而亡。即使是本意初衷可能是希望孩子认识到偷盗的错误,然而因为区区28元,却再也挽回不了孩子的性命。
被暴力教育的孩子真的会变乖了吗?
被打的孩子伤口是痊愈了,可伤害还在——
某乎上有个240万浏览量的问题:从小动辄挨打被骂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吗?
有人选择远远逃离原生家庭,无法和解;有人荒废学业,在游戏中苦苦寻求出口;有人痛苦多年,甚至想抹掉父母存在人生里面的印记......
《狗13》中曾经有一个热门影评: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暴力之下,孩子的内心被恐惧和担心占领,在自我认知上,极易失衡。
父母的“暴力”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从小是“不被待见的”,也不是好孩子。容易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极度自卑,甚至表露出自我厌憎的情绪。
2020年9月14日,一个14岁的男孩,在母亲当面的掌掴、打骂后,突然跑向护栏,直接翻过,从5楼纵身跳了下去。
由于男孩在教室与同学玩扑克牌,被老师发现后找了家长。而孩子妈妈在走廊里就开始大声数落训斥,完全无视经过的同学。
随后,又打了孩子两个耳光,妈妈又接着掐他的脖子,锤他的额头。在母亲离开后,这个14岁的男孩呆住一动不动,几分钟后就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压倒情绪的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暴力给孩子留下了屈辱和恐惧的伤口,屈辱下,孩子深深怀疑自我价值,且极易形成低自尊。
同时,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学到了粗暴和冷漠,要么伤害身边的人,要么伤害了自己。
03、拒绝暴力教育,做一个温和的父母 
温柔宽和的父母,养的孩子往往温顺谦恭。父母温柔宽和,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柔的正面态度,才会健康成长,也更愿意在行为上自律。
1、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成长特点,比如两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对事物空间、时间上的位置要求近乎疯狂。
这时候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恰当的满足,而不合理要求要先共情再适当转移注意力,而非一味地指责、打压。
2、注意沟通方式
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只有父母在沟通时言语得当,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孩子的诉求和动机,才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
教育孩子需要坚定而不是强硬,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和问题,共同成长,是亲子之间不可忽视的必修课。
3、教育要有规矩
规矩与爱是相辅相成的,与其在孩子犯错时,狠心地打骂,不停地唠叨,不如让他亲身体会犯错后自己该承担的苦。
在规矩中生长,不是约束,而是在成就孩子的一生。“爱孩子” 和 “立规矩”,也从来不是单选题。
教育孩子不是父母情绪的宣泄,也不是用“暴力”树立权威。而是通过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共同成长。

上一篇:成都49中事件监控丢失有猫腻?公布该生跳楼前视频细节,结局反转!

下一篇:33岁脑瘫青年苦练20年厨艺,“正常人能做的我也可以”,不仅养活自己还资助贫困生!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