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停、绿灯行,
简单的六个字。
背后不仅是对规则的敬重,
更是对素质的认知与敬畏。
01.教育无小事
福建一位爷爷接4岁孙女放学,欲闯红灯过马路。小孙女两次试图劝阻,还是被爷爷拽住往前走。
视频中的爷爷的不以为意,导致的后果却是,两人随后被一辆左转弯的车撞飞。小女孩受轻微伤,而爷爷却在送医救治的第六天不治身亡。
小女孩试图以身体重量来劝阻爷爷遵守交通规则,却还是换来无情的拒绝,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贪一时快,闯红灯觉得无所谓,这种思想真的很危险......而横穿马路的老人们,不仅出现在福建,更是在全国各个地方,甚至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可能还包含着我们家中的长辈。他们有的带接送小辈上下学、有的乘车去买菜,负重蹒跚横穿马路,有时候甚至与机动车堪堪错过。
这种危险的过路行为,聚焦的是当下老人群体的规则意识的薄弱,以及侥幸逃脱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还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豁口。
孩子们初来乍到,带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家长的一个不以为意,都可能需要孩子用以后的人生买单。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必经之路。身为家长,需要我们不断的引导,从小事做起,生活中处处是教育。
0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同样是爷爷带孙辈。最近武汉一位爷爷与孙子的视频悄悄被传到了网上,便立刻走红,获得了无数网友的怒赞。
视频中,一位爷爷刷卡进地铁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孙子贴着自己进来了。
面对这种情况,爷爷没有一点犹豫,立马拍着男孩的肩膀批评:“你怎么能不刷卡呢?不刷卡不能乘车啊。”立马让孩子回去重刷。
- 坚定自己的立场
幼儿期,是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而父母的态度,更是决定孩子规则意识树立程度深浅的决定因素。
父母的参与,身体力行的将规则意识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激发孩子模仿的动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则,才能更好的内化于心,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对于规则的执行,除了严于律己外,对孩子也要一视同仁。孩子的年纪小,对孩子的心疼,也并不是超出规则的理由。例如,孩子早上有次起床晚了,妈妈跟老师说晚点去、遇到孩子没睡好的迷糊去直接为孩子请假。
从“起晚了”到“允许起晚”,从“没睡好”到“允许不去”。这种心态的不坚定,会导致孩子一直不断试探规则的底线,从而最终导致对规则的不遵守。
- 态度温柔且坚定
对于孩子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愉快、孩子的失序问题,无论是发脾气还是闹哭,家长这时候都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是需要循循善诱引导。这时候不是直接质问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明白ta的行为的对错性,以及所带来的后果与严重性,从而理解规则的含义与产生认同感。
直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对规则的厌恶感与排斥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家长的情绪、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规则感的第一认知。
坚定而又灵活地处理规则,父母子女间的彼此接纳和肯定,才能够共同探讨规则的建立和遵守。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的和环境及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