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妈妈群里,大家聊最近在看什么育儿书?一个很有经验的妈妈突然来一句:“我最烦那些动不动给别人开书单的人了,你以为你是谁啊,你脑袋比别人大啊。”
那一刻,我有些汗颜,因为这一两年我也开了好多书单了,不仅有0到10岁孩子的,也有给家长,不仅有故事类,科普类,还有手工益智类,给家长的书单也不仅有一般的育儿类,也有细分的比如关于儿童阅读、孩子英语学习、音乐启蒙等等。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书单并不是炫耀自己读了多少书,也不是告诉你“不读这些书,就带不好孩子哦”。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孟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母亲等,她们没有看过一本育儿书,却能从自己的直觉出发,教出优秀的孩子。
而又有多少人也会像我一样感叹,看了那么多如何教育孩子的书,依然当不了一个好妈妈。只是做父母这件事,我们都是第一次,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去感悟,带好孩子的几率总能大一些,将来留的遗憾也能少一些。
也常有妈妈问,我的孩子脾气差,动不动就哭,请问可以推荐什么书给我看看?有什么办法改变孩子的这些行为?
我必须老实回答,这样的书我推荐不了,育儿书从根本上来说,改变的是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很多育儿书里有这样那样的方法来“对付”孩子,但我得说,孩子是拿来爱的,不是拿来“对付”的。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出的是我们自身的难题,《夏山学校》里说,“天下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缺方法:“心里很困惑,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
还有家长表示自己缺能力:“备战小升初,想辅导孩子却觉得力不从心。”
我们有太多的焦虑,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被冠以“焦虑式家长”。
仔细想想,我们给孩子培训班没少报,课外活动没少参加,补课一场接一场,甚至还要花精力参加家长的聚会,笼络和老师的关系。
但即便如此,家长们也会觉得自己的焦虑没有缓解多少。甚至其他家长的一举,别人家孩子的一动,都能撩拨一下我们那根绷紧了的弦,我们的焦虑从何而来呢?
随着每个孩子的出生,家长都准备了planA、planB...等无数个数不清的教子计划,但却在孩子不断地成长中,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
做一名好家长,需要过哪几关?
一名好家长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明责任、乐学习、会倾听、常陪伴。
1.明责任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然,在孩子上学之前,大多数家长都能自觉地履行教育子女的责任。但是,当孩子上学以后,有些家长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学校,觉得自己负责孩子吃饱穿暖,做好物质保障就好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同样也是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而且具有学校不可取代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作为家长,我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
2.乐学习
一名好家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育儿的经验。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您也许会存在很多困难和疑惑:怎样使孩子爱上学习?怎样与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如何教孩子学会调整情绪面对困难?如何督促孩子明确目标合理规划?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您慢慢地去了解、去学习,将别人的育儿经验转化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3.会倾听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努力想向父母倾诉他(她)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世界的新奇想法时,父母如果不能听、不会听、甚至不愿意倾听,就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在努力学习各类育儿技能时,却常常忘记蹲下来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作为家长,您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适当的倾听姿态面对孩子,以朋友的方式倾听孩子,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
4.常陪伴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0至3岁的孩子,需要父母满满的关心和浓浓的爱。父母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这一阶段,父母工作再劳累,见到孩子时也不要给孩子留下一个疲惫、迟钝甚至漠视的印象。
3至6岁的孩子,需要家长有质量的陪伴。如果您和爱人工作忙,可以两个人进行轮流陪伴。也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随机教育。
孩子到了6至12岁,亲子关系就进入到飞跃期。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关注孩子学习的细节,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当孩子超过13岁,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一个会跟孩子沟通的家长,教育必定不会太差。
致 父母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多少也会有一些身不由己的感叹,其他家长都如何,自己不得不去迎合。再加上一众教育机构的宣传,营造出了人生只此向上一条路的假象,面对选择,自然家长们对成绩的追求更多就会被普罗大众的观念裹挟前行。
焦虑的家长们,还记得抱起襁褓中啼哭的孩子那一刻的初心吗?还记得孩子生病痛苦时刻的心愿吗?
不论横向的社会比较,纵向的未来担忧,还是从众的压力,都不应该遮蔽了我们的初衷,教育里对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人”的培养,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需要我们摒弃杂念的自省,孩子对我们的期望需得到应有的尊重,孩子对自己的期望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平复一下我们大环境下的惊慌失措,抚慰一下人群里的焦心劳思,希望家长们一直保持着对孩子的那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