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欣赏魔术(二)

魔术夏令营 | 2015-01-04 10:54:09
摘要:因刘谦的“电视魔术”而起的争论,令魔术这一原本不可思议更毋庸思议的把戏变得不仅可思尤其可议。而今观之,似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做出第四项补充,即“永远不要在另一个更大的魔术里表演魔术,例如电视,例如春晚”。

       因刘谦的“电视魔术”而起的争论,令魔术这一原本不可思议更毋庸思议的把戏变得不仅可思尤其可议。一夕之间,电视令我们集体丧失了对待魔术的正常态度和基本逻辑,因为电视本身就是魔法的一种。麦克卢汉认为,电视之所以迷人,皆因其“诸联想和抒情的心灵,而不牵涉信息搜寻和分析所需要的活动”之“电影性”。尽管电视在麦克卢汉时代的“电影性”远强于很多年以后的“直播”年代,不过大部分观众,尤其是中国观众,仍习惯于把见诸于电视之一切声光预设为“虚构”(否则,某些电视台就不会特别开设一个“真实频道”或“纪实频道”)。与此同时,电视制作人也很难彻底摆脱“电影性”给电视操作带来的种种便利──“时间关系,我们已经预先把鸡烤好了”,还没有一档电视烹饪节目敢于“直播”需耗时整整四十分钟的烤鸡过程。它既不真,亦不假,从而具备了“魔术”的某种特质,当然也足以令观众沉迷其中。

  负负得正。在这样一个已经被定义为假的语境中从事一种以“求真”或“逼真”为诉求的表演,铁定穿帮;在一个本身已经“魔术”得够可以的环境里表演另一种魔术,小巫见大巫,注定失败。要在观众面前成功表演你是如何神奇地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大活人在弹指间变成僵硬的冰冻人,首先就得保证你那个“魔箱”不是一个电冰箱。而当主持人和围坐在刘谦身旁的现场观众在预知真相的情况下仍然假装和电视机前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样无知地大秀其瞠目结舌之际,电视的“电影性魔术”便趁机玩了一把大变活人,生生地把刘谦变成了刘别谦(著名电影导演)。而当刘谦本人在争论中居然摆出“百万悬赏”请人来破解他的“盐和胡椒分离术”的强硬姿态时,这一刻,变魔术的人已经忘了魔术都是骗人的把戏,把自己也绕了进去。至此,魔术的意义便不复存在。假做真时真亦假。接下来,一场失调的群众性揭批运动和失焦的争论也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观众会站在“打假”的立场去针对魔术,以看“3・15晚会”的心态去看春晚,以人肉“周老虎”的激情去揭发魔术师。

  美国魔术大师霍华・萨士顿生前曾为同行制订了“萨士顿三原则”:一,永远不说出魔术的秘密;二,不在同一观众面前表演相同的魔术;三,不先说明表演内容。而今观之,似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做出第四项补充,即“永远不要在另一个更大的魔术里表演魔术,例如电视,例如春晚”。


 

上一篇:魔术物理知识—魔筒取物

下一篇:如何正确欣赏魔术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