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夏令营表示,杭州文化璀璨,积淀深厚。从新石器时期后期开始,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杭州文化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为祖国、为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贤明州官和能工巧匠,为杭州留下了一篇篇光耀千古的华章,构成了“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杭州民俗文化概览
越剧
地方戏曲。20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由民间说唱形成戏剧,在杭州首次登台着装演出。在进入杭州以前(1916),流动演出在杭州及属县之间。为杭州的主要地方戏。沿袭至今,成为杭州人喜爱的文艺表演形式。传统节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等等,而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被拍成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全国着名的越剧艺术家袁雪芬等多是经杭州的舞台转去杭州艺坛的。清晨或夏夜,在西子湖畔常有众多的"越剧迷"自发形成"演唱圈"。现在,杭州有浙江越剧院、杭州越剧院两大越剧团体,下属5个剧团。"浙越"、"杭越"的"小百花"巡回演出于大江南北,在全国享有盛誉。
杭剧
地方戏剧。原称"杭州滩簧",简称"杭滩"。早期是一种清唱式的曲艺,清乾隆年间,在当时风行南北的说唱艺术影响下,由盛行于杭州的"南词"衍变而成。艺人表演时自奏乐器,5~9人不等。曲目大多由昆曲改编而成,曲调优美动听,富于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经挖掘整理,成立了杭剧团("文化大革命"时解散),演出《银瓶》、《李慧娘》等戏均获成功。着名戏剧家田汉观看后认为"与北昆相比,各有所长"。
杂技
杭州的杂技艺术在全国较有影响,并已走向世界。不少节目以其独特的形式、精湛高难的技巧、优美抒情的表演风格而引人注目。在法国"第六届国际明日杂技节"上,杭州杂技团演出的《转碟》荣获金奖。在经常上演的节目中,有获全国首届杂技比赛银奖、优秀奖的《软钢丝舞剑》、《顶碗造型》,其他如《绸吊》、《古彩戏法》、《转台造型》等也都在华东地区的比赛中获奖。《晃管》、《敦煌造型》等节目在全国也很有影响,还以首创女子汽车飞车走壁而闻名遐迩。近10多年来,杭州杂技艺术家的足迹已遍及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
评话
地方戏曲。杭州人称"大书",南宋时则称为"说话",清代发展至高峰。道光十九年(1839)成立"评话社",民国初年在评话社的基础上成立"评话温古社",形成了杭州评话以说、评、演为主的艺术特点。话本内容以历史故事、神仙灵怪、侠义公案为主。传统保留书目有《东汉》、《三国》、《杨家将》、《说岳全传》、《济公》等。
富阳跳竹马
富阳跳竹马活动分布很广,主要有龙门竹马,渌渚汪家竹马。制作以竹篾扎成马状骨架,外糊彩纸,马头则用硬纸裱糊。一般三匹为一堂,八匹为一群,最多可达5~6群,多由青少年男子装扮成古戏中的文官武将,骑着竹马,上场舞跳。在锣鼓声中,竹马随马夫令旗起舞,排出“剪刀”“四角”等阵式。
富阳古亭锣鼓
“古亭锣鼓”始于南宋,原出宫廷,主要活动于场口一带。分古亭与乐队两部分,古亭为三层四角栾,飞檐翘角,前后开门,四面有窗,上两层四角垂挂角灯。亭高2~3米左右,1米见方大小,中空燃灯,古亭以紫竹为架,糊以绸、绢。门上有匾,书“武城遗风”。柱上有联,制作极为精致、乐队随后,或进或退,或颤或停,均伴以悠气扬的乐曲。1953年,富阳县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场口的古亭锣鼓获奖。1954年,县文化馆将青江口、场口、真佳溪三个锣鼓队合拼成一副古亭锣鼓,参加建德专区民间音乐舞蹈调演。
富阳龙灯
富阳民间舞龙,源流较早。直至民国,历代民间舞龙旨在祈雨、消灾、迎祥、喜庆,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解放后,意识更新,舞龙成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以村为单位自发组织舞龙队伍,在城乡各地尽情节严重欢舞。舞龙计有板龙、兜水龙、柴箍龙三类。板友多见于富春江南岸,江北以兜水龙、柴箍龙居多.富春江两岸的龙灯,均戴王冠,俗称”华盖”,为富春江龙灯的一大特色。
吴山庙会
在每年的十月左右,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将举办盛大的吴山庙会,吴山庙会设置了众多的民间杂耍、民间绝活等演艺节目,再现了大宋世俗民风,身处庙会现场,你将感觉时光倒流,梦回南宋皇城的繁华街景。庙会期间每天有杂耍、绝活,国际知名魔术大师轮流表演。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杭州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目前清河坊方回春堂一年一次的喝腊八粥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影响巨大,往往出现万人排队喝腊八粥的盛况。吴山庙会和喝腊八粥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传统民间活动,是重要的民俗事项,有利于保护民间传统技艺,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街区商机人气十分兴量,逐步成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标志,被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玩在西湖,游到河坊”。由于街区富有特色,吸引了八方游客,从而也带动了上城区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杭州也带来了良好的综合市场效益。
清河坊民间茶会
茶会是杭州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民间活动,以民间茶艺展示于大众,发扬光大民间茶饮技艺〔斗茶〕,也叫斗茗,茗战,它的缘起可以上溯到宋代,南宋时期,首都临安﹝今杭州﹞社会饮茶风气极盛,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由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茶会充分展现了杭城茶文化,展示名茶、名艺、名器,从而使民俗﹑民间文化受到社会重视,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通过举办清河坊民间茶会,把民间的、民俗的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休闲文化场所。
满陇赏桂习俗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宋代大词人柳永对杭州西湖佳景的绝唱。金秋八月,正是桂子飘香时,至素有"金粟世界"之誉的风景点满觉陇赏桂,是杭州传统风俗中的又一盛事。古人有诗曰:"西湖八月是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地处西湖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下的蹊径"满觉陇",夹道种植有7000多株桂花(树龄最长的达200多年),林壑窈窕,珠英琼树,空山香溢,沁人肺腑,因而成了传统的赏桂胜地,如今又被选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命名为"满陇桂雨",每年在此举办"桂花节"。届时人满山陇,人们在桂花树下饮茶,品赏香甜可口的糖桂花和桂花粟子羹等佳品,可谓心旷神怡。桂花,现为杭州市的"市花"。
传统都锦生织锦
1922年杭州人都锦生在中国传统丝织工艺的基础上创造的织锦工艺,采用提花织法,用多种色彩的纬线和经线交织,能惟妙惟肖地把名贵字画、优美景物、人物肖像织成锦幅,色彩瑰丽,制作精巧,是我国工艺品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杭州都锦生丝织厂是全国唯一生产这种工艺品的工厂,1926年其织品获得了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金质奖,从而享誉全球。现杭州织锦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钱江观潮习俗
钱塘江潮为世界奇观,农历八月中旬是观潮时节,而以八月十八日潮头最高,故为观潮节日。杭州人观潮之俗古已有之,唐人有诗曰:"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至南宋,观潮之风俗更盛,当时观潮之地在六和塔至江干一带。观潮时节,车马塞途,珠翠罗绮满目,饮食杂货,百倍于常。钱塘潮的壮观,古人就有生动的记载:"方其运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以至于苏轼有诗曰:"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古时江上有弄潮健儿,百十为群,执旗滔浪,溯迎潮头,十分壮观。现观潮地已东移至盐官镇,届时杭州人纷纷前往,还有大批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人山人海,盛况更甚于往昔。
万缕丝花边历史
20世纪初从意大利传入杭州萧山坎山镇一带,是采用优质棉线,以绣针引线挑绣各种花纹的民间手工艺品。现已发展成为杭州萧山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有台毯、床罩、披肩、服装、窗帘、坐垫、沙发套、钢琴罩等30多个品种,2000多种花样。构图新颖,色调素雅,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具有细腻、精巧、美观、朴实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外国朋友称它为"精巧的工艺品"。在国内外市场素负盛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德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小泉剪刀历史
明末安徽人张大隆、张小泉父子在杭州开设的剪刀店,用浙江龙泉好钢精心制作剪刀,锋利耐用,名扬四海。由于"张小泉"名声鹊起,杭州的剪刀店为争生意,都把招牌改成"张小泉"。吴山下大井巷内正宗的"张小泉"为了与冒牌者区别,在招牌和产品上加了"近记"字样。其生产的剪刀曾受到清乾隆皇帝的赞誉,曾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连续获奖。现杭州张小泉剪刀厂为全国同行业中最大的企业,曾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质量第一,品种有民用剪、工业用剪、农用剪三大类,还生产彩色旅行剪、双圈剪、绣花剪、家庭多用剪、锁扣剪等30多个品种。其出口总量占全国剪刀出口总量的1/3以上。
王星记扇子历史
杭州王星记扇庄(现为扇厂)创建于1875年,生产的王星记扇子是我国着名的传统工艺品。以选材优异、做工考究而闻名于世。首创高级黑纸扇曾被列为"贡扇",这种纸扇往水中浸泡、烈日曝晒和沸水猛煮后,不褪色,不变形,民间称之为"半把雨伞"。王星记扇子拥有15个大类,其中以黑纸扇和檀香扇两类最着名,扇面的诗、画、书法技艺都很精湛。万字微型小楷《唐诗三百首》真金全棕黑纸扇、25000余字的微楷《唐诗绝句一千首》真金全棕黑纸扇,被国内外人士视为"艺术珍品"。还有檀香扇、孔雀扇、舞蹈扇、宫团扇、鸟竹扇、旅行扇、袖珍扇等等,被誉为"扇子王国"。这些名贵的艺术品是馈赠佳品,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美、日、法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溪龙砚历史
早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杭州淳安就产龙眼石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龙眼石砚能呵气成雾,储水不涸,发墨细腻。有方、圆诸形状,浅、深、平等式样,配以栩栩如生的厚雕,成为富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文房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