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执笔?正确执笔有什么作用?书法夏令营认为“执笔法”的作用,是使“运用”方便。这里有一个古人经常提到,很多当代人却不太清楚的关键,即“圆畅”。在古代的论述中,谈到这个关键时,往往说得很简略,不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深刻思索,但是“圆畅”这两个平平常常的字极为重要,值得深入思索。像传为颜真卿所作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是笔者十年前刚刚学习书法时就读过的文章,但是直到十年的今天,我才深刻体会到这两个字的重要性,并因此感慨:“作字生涯有大悲,登楼远望事难知。回看来路真堪笑,道在征程初发时。”就是说,自己“上穷碧落下黄泉”要找的关键,可能很早就在身边,只是自己并没有发现。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蔡希综《法书论》说:“旭常云:‘或问书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又说:“大抵方意,圆规最妙。”这是谈论“圆畅”最重要的文字。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也引用了解缙“用笔之法,虚圆正紧” 一语来点明要害。
关于“圆畅”,如果不知作书需要用指,大概是永远理解不了的。现在,对于古人执笔时在手心里留下一个空间的目的,很多人不甚明白。实际上,它是手指活动的一个空间,只有弄懂了古人写字时如何运动手指,才能弄懂这个窟窿的用处。毫无疑问,古人用笔时手指的动作便是擫、压、勾、揭、抵、拒、导、送等,懂了它们,就懂了执笔时为什么要把笔放在手指的前端并且要在手心里留下一个窟窿。很明显,将笔放置手指的前端,是为了方便“拨镫”,手心里留下一个窟窿,是为“拨镫”时手指的屈伸留出活动的场所。执笔法的关键,就是要保证运转毛笔的“圆畅”,有了这样的理解,很多古人的理论都会迎刃而解。
张怀瓘《六体书论》说:然执笔亦有法, 若执笔浅而腕坚劲, 掣三寸而一寸著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腕牵束, 掣三寸而一寸着纸, 势已尽矣! 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自由?转运旋回,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张怀瓘《评书药石论》说: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
卢隽《临池妙诀》说:用笔之法……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今动转自在。拳心须虚,虚则转侧圆顺。……把笔浅深,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揾锋体重。此外,传为王羲之作的《笔势论十二章》、虞世南《笔髓论》和欧阳询的书论,大多都讲过相近的意思。他们所强调的,就是“圆畅”。虞世南以水喻笔,其深刻含意就是要让毛笔自由运动,往任何一个方向运动时都不受阻碍。可以说,“圆畅”是执笔法的关键,这是古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