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绸子在翻飞,欢快的舞步在跳跃。库伦旗政府门前的广场一片沸腾,数百人在这里跳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代舞。元旦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纷纷将传统文艺搬上街头,庆祝新年的到来。
库伦旗广场安代舞蹈队队长双白乙拉介绍说,起源于清朝中叶的安代舞,最早是用来医病消灾的宗教性舞蹈,经过百年嬗变,在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后,发展成为集歌舞、曲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具备了健身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1996年,库伦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2005年,这里的蒙古族安代舞又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古老的安代艺术再现时代风采,其表演形式也愈加丰富:草原安代、舞台安代、健身安代、中小学安代课间操等异彩纷呈。
在内蒙古,像安代舞、呼麦、马头琴、鄂尔多斯婚礼、蒙古长调等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有力保护与传承,并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社会。
元旦期间,各盟市以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一些地方电视台还录制了蒙古长调、漫翰调、马头琴、二人台走西口表演等专题文艺晚会,传递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喜庆味道。
近年来,大批蒙古族学者提出,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为此,内蒙古2003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保护工程,使得许多曾经一度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目前,全区已形成6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其中49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还把每年的9月6日设立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日活动。
眼下,内蒙古12个盟市均打出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105个旗县区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他们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每逢节庆日都要举办独具特色的文艺活动。这些文化盛宴,如辽阔的历史文化画卷,在蓝天白云间展示着草原文化的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