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市禹会区发现的禹墟距今约4000年,乃是中华封建历史的开端。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扬剧和越剧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开创了“儒商”典范。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广播万里。徽州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长江流域的安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底蕴,安庆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细腻,桐城派可以说是安庆文化在明清时期的一个不小的结晶,安庆文化是长江中下游一朵美丽的奇葩。安徽的戏剧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徽剧(发源于安徽徽州、池州与当涂,发展于安庆石牌)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安庆-湖北黄梅一带的长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
安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文化圈。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指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桐城文化。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刘大櫆,姚莹、吴汝纶等。桐城派作为一个文派,其影响之广,历时之长(延续200多年),代表人物之多(汇集散文家1200多人,作品留下传世之作2000多种),在同一时期,海内无人能敌。
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
戏曲
1、黄梅戏: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名,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又称“黄梅调”,古称“采茶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 泗州戏 :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3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
4、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