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林毅夫教授曾在北京大学做过题为《学问之道》的演讲,在谈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时,有这样一段话:
只“学”不行,还要“思”,孟子讲“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是正确的,里面可能包含糟粕。我小时候读科普书,觉得很有趣,有一篇故事讲到老鼠的产生,说破布放到箱子里,然后扔到床底下,几个月之后,就能“生”出小老鼠了。(笑声)我这样做了,很多人也都这么做了,发现果然是这样。(笑声)当然,后来做实验的人们都知道了,小老鼠不是这样产生的,是小老鼠的爸爸妈妈生的。(笑声)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也说明如果不慎思,可能就会接受错误的理论。
这段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学子们的阵阵笑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林教授选取了自身的一段经历作材料:“我”相信小老鼠是从破布里面“生”出来的,还做了试验,发现“果然是这样”。这样有趣的儿时故事,听众听了能不开怀么?笑过之后,听众也明白了慎思对于学问的重要。
其实,拿自己的经历作演讲的材料,比起一味地去引经据典、旁征博采,效果要好很多。因为那些从书本、报刊、文献中搜集的材料,与演讲者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相比,毕竟少了真切,少了鲜活。其实,听众更愿意与演讲者自己“零距离”交流。
前美国通用汽车CEO瓦格纳先生曾在杜克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作过题为《不要过度规划你的未来》的演讲,他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给莘莘学子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不要过度规划自己的生活,重要的是尽量把手头上的事做好。瓦格纳说:
当年我从杜克大学毕业,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打算在当年秋天去读哈佛商学院。除此而外,我只知道一件事:让自己离家近点儿。要知道,在32年前,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通讯很不发达。如果我离家太远,甚至去了海外,我怎么跟我的家庭和朋友保持往来呢?不!我绝不能离家太远。所以,当我在1977年完成学业时,便加入了通用公司在纽约的办事处。当他们问我愿意在哪里工作时,我说,除了海外工作都可以。
结果,我却被派到了海外。四年后,我又一次面临选择。公司问我是否愿意担任通用在巴西项目的财务人员。那时,我的妻子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我们刚刚买了房,并且还能在杜克打篮球。当天晚上,我问妻子凯西,出乎我的意料,她很兴奋地叫道“愿意去巴西”。之后,我们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整整过了11年:我们去过巴西、加拿大,到过欧洲,最后又回到了巴西……这对于我成长为一名公司的执行官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经历。
因为“恋家”,所以瓦格纳总想“让自己离家近点儿”,可事与愿违,一派就被派到海外;四年后,又被遣去了巴西;之后的11年,生活和工作也都不在美国。这样一段漂泊的经历,似乎说明上天有意要捉弄这个“不愿远走”的家伙。听众在分享故事的同时,也自然明白:人总想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但一切都在变动,无法预料的各种机遇也将随之而来。与其怨天尤人、郁郁寡欢,不如好好工作,充实自我。瓦格纳选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作材料,讲起来轻松自如,听众听起来也兴致勃勃,演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再来听听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在北京华夏女子中学的演讲《领悟人生的亮色》:
当知道有五个女兵分到阿里去,有许多人写血书,但是我没写,理由有两个:第一个觉得很疼,我现在都不敢想象把自己的手当着人咬破的那种感觉。后来我有一次回来探家,我跟父亲说写血书真的很可怕。父亲说,其实是有诀窍的,事先你用刀子把那个地方先把它割破了,然后现场狠狠地拿嘴一吸,那血就出来了,不是活活地咬开的。(全场笑,鼓掌)第二个是我不想做卫生员,因为一年到头看到的都是病人,愁眉苦脸,不如当通信兵爬电线杆自在。但是很奇怪,写了血书的都没让去,我没写血书,他们却分我去了……
在这块广袤无垠的高原上,11年艰苦生活的锻炼,是无数人的奉献与牺牲,使我们懂得做人的责任,领悟到真理与庄严、崇高与伟大、勇敢与坚强的内涵。人生可能有许多事情还难以选择和把握,但有一点,人是可以选择和把握的,那就是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只有积极地、向上地、友善地、努力地、乐观的、充满信心地去对待生活,人生才会有亮色,这也是我这段西部生活的价值。
毕淑敏的演讲,语言风趣而富有哲理,感悟独到而深藏智慧,让听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也许有人会认为,名人用自身成长、成功的过程和经验作为材料,当然有吸引力、感染力。可是,要知道,名人在成名之前也是普通人,经历也是平凡的,就如同毕淑敏在阿里的故事一样,不罕见、不稀奇。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演讲者只要把握了生活的根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道出了生活的意义,那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就可以作为演讲的材料,就可以让听众从中得到借鉴,也照样可以使演讲大放异彩。
总之,在演讲中,常常需要一些典型事例来服务主题。这时,演讲者不妨联系自身实际,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内容。这样,对演讲者感情的投入、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形成水乳交融的演讲氛围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一句话,选自身材料,演讲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