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

皮影 | 2015-06-08 15:50:22
摘要: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西安——又是我国历史上计十一个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陕西皮影艺术正是在这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西安——又是我国历史上计十一个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陕西皮影艺术正是在这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上发展起来的。

  陕西的皮影雕刻技艺不但继承了汉代画像砖(石)的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的传统民族特点,还广为吸收了唐代的装束、发式及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和宋代“院体画”精致工丽的艺术风格。其在皮影造型上又可分为东西两大路。东路皮影造型,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形体小巧,高约10寸许。造型夸张,变形巧妙,身段比例匀称,男性角色多是浓眉大眼,个性突出;女性形象鼻尖口小,口以朱红点之,若有若无,颇为精巧秀丽,极尽秀婉妩媚。其人物性格,则以平眉与皱眉加以区别。文人雅士以平眉造型表现其清秀文雅;武士、将帅以皱眉表现其英武强悍,其头形前额突出,更显英俊。另外,东路皮影刻工精致,工艺严谨,有一整套雕刻技法。在装饰花纹上,多有菊,兰、梅、竹等图案。陕西关中东部地区的皮影最有代表性的皮影人儿上有“万字”、“雪花”的图案结构。至今,还有专门制作皮影的作坊沿袭下来。弦板腔皮影造型,号称陕西关中西路皮影,体形较大,高约12寸许,其轮廓比例匀称,造型美观,脸谱图案夸张。男性角色刀法挺直、苍劲粗犷,色调对比强烈;生、旦角色,平眉净脸,线条柔和,多刻通天鼻子,在图纹设计上疏密相间,虚实分明。疏处条纹简炼概括,密处刀法精巧细丽,整体效果简明大方,虽在制作工艺上稍逊于东路皮影,但略显粗糙与其豪迈高亢之音乐唱腔配合,到也协调相致。
  此外还有阿宫腔皮影造型,亦属西路皮影范畴,其人物大小与弦板腔皮影相差无几,只在造型上更显魁伟壮丽。自清代中叶,经皮影艺人的努力,汲取了东路皮影制作工艺的精巧细丽,扬长避短,从而使阿宫腔皮影造型更显刀工劲拔、精美纤细。尤其是后来改用特制的灰牛皮刻制,色泽更加晶莹透美,层次分明,颇具典雅之美。
  陕西皮影戏演唱的形式与当地群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流体系。其中,不仅有早期的“老腔”,也有后代新创的“时腔”。现陕西目前经常演唱的皮影戏腔调就有十余种。在这十余种中,较有影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其它还有“陕北的碗碗腔”,“陕南的安康越调”、“陕西各地的道情”和“八步景”等等。
  弦板腔皮影戏,陕西称其为西路皮影,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弦子”与“板子”而得名。主要盛行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乾县、礼泉、兴平一带。此外,其流行演出的地区还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诸县,西至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及天水一带。
  弦板腔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计有五百本以上,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各历史演义,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多。武戏多、文戏少,连台本戏多、折子戏少,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易于被百姓接受。
  阿宫腔皮影戏属陕西西北路系,流行于渭北平原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其剧目大本戏约三百余本,现只保存下来六、七十个剧本,除三国、列国故事外还有《屎巴米招亲》、《王婆娘叮嘴》和《打砂锅》。阿宫腔皮影戏在演唱时采用真假声并用,其拖腔部分既悠扬柔腻又豪迈奔放。演唱韵味的独特之处是比之秦腔幽雅婉转;比之碗碗腔更显慷慨激越。
  碗碗腔为东路皮影戏的主要演唱形式,因使用形如小铜钟似的碗作为主要节拍乐器而得名。流行的区域有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渭北平原一带。碗碗腔皮影的特点为花脸戏吐字重,杂声如雷,生旦戏则启口轻圆,疾徐情柔。其传统剧目有手抄本二百多本。一般观众视能否演唱李芳桂写的“十大本”(戏)作艺人优劣之分。
  老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潼关、华阴一带,其演唱声调比较豪放、激越。演出剧目多以三国戏为主。另外,陕南安康越调、八步景及各地道情的演唱各有特异,传统剧目也同样十分丰富,如《胡子烧山》、《推豆腐》、《刘青山打壶》、《张良归山》、《三渡文公》等。内容多系民间传说,幽默风趣。至于“陕北碗碗腔”的剧目,多以《西游记》、《封神榜》的连台本戏为主。表演时,擅长“耍火彩”、“驾云雾”等等。
  根据近些年的实地考查,陕西皮影戏表演团体之众多,影戏箱底之雄厚,足可称全国之首。一九七六年在陕西礼泉县颁发演出许可证时,参加演出的弦板腔皮影戏竟达四十一台,一九八一年凤翔县登记演出的皮影班有二十四个,其影箱大多系代代嬗递、井序衍传下来的老箱,这些箱一般均能凑出几十出至上百出戏来。有的影箱,如大荔县,泾阳安吴堡的一些私人影箱,其价值可达二、三万元以上(按1960年前计)。最难得的是在这众多影箱中,大多齐备“十大本戏”的影人,“桌椅马”,“大帐”和系列布景。“十大本戏”系出自清代乾隆中叶李芳桂之手,他当时因进京会试不中,竟立志于创作剧本。这位举人先后为碗碗腔皮影编写的传奇故事有:《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香莲佩》、《如意簪》八本戏,再加上《玄玄锄谷》、《四岔捎书》两个折子戏,艺人们俗称为“十大本”。这些戏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当地农民自娱时,可以上台清唱其中的优美唱段。通过以上叙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陕西的皮影戏风靡于西北地区,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难怪陕西歌谣说“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过年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了。
大家都在关注: HOT!
 

上一篇:皮影戏艺术在国内的流传发展

下一篇:河北地区的滦州皮影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