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和意识不断高涨,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这一名录的公布进一步说明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木偶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国乡土的瑰宝。笔者通过对舟山市整体木偶现状的调查,尤其是对作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木偶)—定海区双桥镇的调查,其基本现状如下:
舟山市的木偶主要以布袋木偶为主,已有150多年的悠久历史,全市共有木偶戏班 21 班,从艺人员88人,平均年龄58周岁。木偶班子多以家庭式、家族式为主,一般木偶班子成员最少3个,多则6、7个。布袋木偶因为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布袋木偶戏的表演主要是用手指活动来操作的,和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相比,布袋木偶戏中木偶的动作更加节奏明快、迅捷有力。一般布袋木偶的表演一个人同时演两个木偶,左手一个,右手一个,木偶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通过木偶表演艺人灵巧的双手,木偶就有了灵魂,它不仅可以表演出人戏中的唱、做、念、打动作和喜、怒、哀、乐感情,而且可以表演出顶缸、耍盘子、耍金箍棒、射箭、舞龙舞狮等高难度技巧。木偶戏的唱腔以戏曲越剧为主,后场的乐器有二胡、越胡、板胡、琵琶、手锣、大跋、三弦等,木偶戏最常见于农村,结婚典礼、新屋落成、小孩满月等喜事,而最近几年,随着舟山各大节庆的举办,如“国际沙雕节、美食节、民俗节”的举办,布袋木偶也屡屡亮相,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舟山木偶也走出家门,到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演出,并且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日本新岛大学教授桥谷英子、日本法政大学教授千野明日香等三次到双桥镇,录制由侯家班表演的木偶戏《李三娘传》,带回日本研究,并邀请侯家班明年(2007年)6月赴日本东京演出。双桥镇是全市木偶保护较好的乡镇,有木偶戏班7班,占全市总数的33%。2004年,百年经典木偶汇演在双桥镇举行,全区14家木偶同台竞技,规划之大,人数之多,前所未有。2005年6月,由文化站牵头,双桥镇在紫微中心小学成立了青少年木偶培训与传承基地,邀请民间名艺人担任辅导老师,旨在培养木偶戏接班人。
上述是木偶戏现状可喜的一面,但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木偶戏也存在很多困境,木偶戏的演出市场正在逐步萎缩,从事木偶戏表演的艺人日渐减少,观众大量缩减。在市区农村,偶尔还可以看到木偶戏在表演,但观众寥寥,而且大部分都是些老者,出现了演出人员断档、观众层断档的困境。并且,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的文化传媒的逐步普及及流行时尚艺术带来的审美观的产业化,使很多年轻人对木偶戏不感兴趣,木偶戏存在后继乏人的危机,木偶演出的剧种也大都以古代戏曲为主,年轻人听不懂,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对于传统木偶剧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那么,如何保护、传承、发展木偶戏,对文化站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直认为:
1、对传统的木偶戏进行创新。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发展就必须创新。把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吸纳进来的外部健康向上的文化融合起来,围绕先进文化这个本体,促进木偶戏发展的自我更新。发展和壮大木偶戏队伍。挖掘、保护和利用木偶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木偶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播并与外来文化交融、整合并逐步演进,就能够实现木偶文化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台湾的布袋木偶戏就是引进了现代戏表演的布景,融入了声、光、爆破等特效,它开放比较早,所以吸引外来的东西比较早。台湾发展到金光戏,木偶较大,全部是灯光布景,他们把它拍成电影,上座率很高,甚至还要进军好莱坞。
2、建立多级木偶戏培训班。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可以建立多级培训基地,包括村级、乡镇、县相关部门的专业和业余木偶戏演出团体,有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或提供方便,使他们能经常开展活动并进行技艺交流,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演出,吸收年轻人或爱好者主动积极参与,壮大艺术队伍。培养一批年轻的布袋木偶戏表演、舞美设计、木偶雕刻、音乐创作等专业人才,为木偶戏代代相传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政策上促进、制度上保证木偶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的创造能力,使一切有利于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传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4、政府出台保护、鼓励政策。在群众性演出活动的基础上,各级文化部门或村级、乡镇、县市行政机构应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使老艺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并脱颖而出。如制订优秀艺人、优秀演出团体奖励条例,授予荣誉称号等等,评选民间名艺人,使这些人物或团体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以激发人们学习木偶戏的热情。
5、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力量共同宣传普及木偶戏。我们所处时代正朝着高科技、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发展,木偶戏要走出市场关键是要多宣传多演出,普及工作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传承方式,逐步改变口耳相受的传统模式。其中包括录音、录相、磁带、光碟、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利用,使喜爱木偶戏的人们随时随处都可以欣赏到木偶戏,使木偶戏传遍全球。前面所举例的台湾人把木偶拍成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国内搞得较成功得当数漳州木偶戏团。在2004年的捷克布拉格国际木偶艺术节上,代表中国参加这一国际木偶艺术盛事的漳州木偶剧团,以《脸谱木偶》、《大名府》等节目的精彩表演,征服了捷克布拉格国际木偶艺术节的评委、选手和观众们,一举夺得“最佳表演”水晶杯。漳州木偶戏团已有大量精彩的木偶剧被录制成电视、电影,并向海外发行。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理想的境界是“活态”传承。我们有许多文化是传承文化、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授延缓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尤其是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参与。正因为有了这些传承人,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才得以保护,得以流传至今。保护好这些传承人,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带徒弟,传技艺,使他们得以完成保护遗产的心愿,是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社会各界的历史责任。这种关怀,不仅仅是单纯地改善传承人的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他们能够不脱离他们的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一旦脱离开这样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土壤,他们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就会逐渐地褪色和干枯。有意识地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为遗产的传承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件需要精心思考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
7、政府加大保护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府责无旁贷。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本着对民族、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尤其要强调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其总体规划,防止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追风”现象,使存留在广大农村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