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木偶戏

木偶 | 2015-06-08 17:06:34
摘要:广东湛江市吴川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鬼儿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演技精湛,风格独特,故吴川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一。概述

  广东湛江市吴川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鬼儿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演技精湛,风格独特,故吴川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二。历史
  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何时传入吴川,众说不同,据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明万历年间(1570—1620)闽南商船到吴川沿海口岸经商,带来布袋木偶(又称指头木偶),吴川说唱艺人仿制、效其操作,组班演出,此为木偶传人之始。光绪《吴川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闽广商船大集,因而附近黄坡、梅菉生意大盛、时逢元宵、中秋、重阳或各种神会,张灯结彩,送神演戏……”。
  广东吴川木偶戏
  广东吴川木偶戏
  传说当时演的戏是指头木偶戏。接着为适应观众喜欢长剧,便巧妙地在木偶身上安装身竹、手竹、同场偶像插在演区木架上,这样操作方便,表演灵活,便演变成小型单人木偶戏了。一担箱子走遍四方,操作表演,配唱念白,敲锣打鼓,武打大开,一人完成,令人叫绝。
  到了清代初,木偶艺人觉得小型木偶有局限,便把头像改大,操作也改由两人表演,表演艺术也有所改进,很受群众欢迎。到清嘉、道年间,为适应群众的欣赏要求,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把木偶脸谱分行当,表演操作分角色,演员各有专长。并配以服饰、道具、布景乐队等。从此,大型木偶班出现了。同时,演出体制也逐趋健全,表演程式也发展到成熟时期。清末年间,木偶艺人苦心探索,把木偶制作成活眼、活口、活颈,还有的安装成富有夸张性的流血、断头等等。演员操纵木偶身上主干竹、手竹及活动机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当时便出现了一批木偶表演佼佼者。[1]
  三。荣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木偶艺术比较兴旺,一是木偶戏收费低廉,适应农村的经济状况;二是木偶戏用本地话演唱、念白,唱词口语化,群众易听懂,感到亲切有味。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吴川木偶戏又获得了新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51年成立手托剧协会;1953年组织木偶伯剧团参加广东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演;1955年选派木偶艺人郑寿山等参加北京木偶戏汇演。1960年选派郑寿山等参加罗马尼亚国际木偶傀儡戏联欢节。
  四。代表人物
  早期的木偶戏艺人陈茂生、林茂奎等戏班都很有名气。上世纪60年代后,龙兴俊、李明兴、李梅晏、李秋华、邓华普、柯耀德、李刚等组建的木偶戏班很受群众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吴川木偶艺人协会,发展了一批新会员,促进了木偶戏事业的发展。现在有民间职业木偶剧团90多个,其中小班24班,中班62班,大班6班。全市从事木偶戏的艺人有357人。他们多为半农半艺,黄坡圩有木偶剧团联络站,他们多在农村包场演出,上演剧目很多,有《八才子》、 《薛仁贵征东》、 《薛丁山征西》、《岳家将》、 《杨家将》、 《双枪陆文龙》、 《刘备招亲》、 《刘金杀四门》等等。小班木偶戏班,为单人木偶戏,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出一台戏,唱、做、念、打一身当:装备简单,一担可挑,一张方台,撑起支架,演员坐在台上操纵行当就可演出。中班木偶戏班,一般为两至三人,其中一人掌板,敲打锣鼓钹兼演唱,两人台前操纵木偶表演一样可唱可道白。大班木偶戏班,约20人左右,为木偶粤剧班,唱、做、念、打及排场均按粤剧台本演出。舞者兼唱,也有专人配唱,造型逼真,表演生动,配上灯光、布景及音乐伴奏,成了综合艺术的完美统一。[1]
  五。特色
  吴川木偶戏班分布全市各乡镇,由于吴川方言各地不同较复杂,故各地小、中班木偶戏的演腔便有所不同。如吴阳、黄坡、中山、振文等地的方言为
  广东吴川木偶戏
  广东吴川木偶戏
  吴川正统方言,长岐一带邻近化州,说的话便近似化州方言,故演唱时近似化州腔,浅水、兰石、覃巴等镇邻近高州茂名,故那里的木偶戏班的唱腔就近似高州茂名腔了。吴川木偶戏的唱词,与当地民歌有关,它吸收民歌的精华,唱词口语化,是一种通俗流畅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文艺形式。唱词多用七言句式,十分讲究平仄,以四句为一唱段,第一句尾字为上平声或仄声,第二句尾字为平声,第三句尾字为仄声,第四句尾字为平声。通常上句(一三句)尾字不拉腔,下句(二四句)尾字控腔。演唱中有时还穿插吟诗或道白。小班、中班木偶戏的唱腔都是用本地音清唱,没有曲谱乐器伴奏,只有梆板、锣鼓作打板和过序之用。通常都是在一个唱段,一个内容或一问一答,有时是四句,有时是八句,但大班木偶戏都是按粤剧台本去排场和演唱、道白,有器乐及锣鼓作伴奏。
大家都在关注: HOT!
 

上一篇:木偶戏·邵阳布袋戏

下一篇:木偶戏·高州木偶戏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