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妮妮因为造型来源于一只北京沙燕风筝,给人印象深刻。可你知道吗?咱们宁波也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筝,这就是“衣裳鹞”和“肚蜂鹞”,南方称风筝为鹞子,因此而得名。昨天《“我与风筝的故事”请你来讲讲》的报道刊登后,甬城各界的风筝爱好者纷纷致电本报。宁波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段震利也打进热线。然而,他却带来了一个并不乐观的消息———“衣裳鹞”和“肚蜂鹞”这两种本土风筝面临失传。
浙东传统风筝发源地在余姚
北京的沙燕风筝,南通的板鹞,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名气都蛮大。在宁波,最有名的就是“衣裳鹞”和“肚蜂鹞”。段震利告诉记者,在宁波乃至浙东地区,“衣裳鹞”和“肚蜂鹞”两种传统风筝的发源地就在余姚。它们在全国风筝界也有一定地位。
“在宁波,市区原本是没有风筝的,风筝大都是从余姚农村流传过来的。”出生在余姚的段震利从1988年开始接触风筝,不仅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过金牌,在放飞和制作技术上也很有造诣。在他的老家余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正月鹞,二月鹞,三月粪缸鹞,四月当柴烧”。据段震利介绍,歌谣说的是放风筝的一些习俗。在宁波,正月和农历二月都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
历史悠久传人却寥寥无几
据历史记载,风筝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段震利表示,余姚的“衣裳鹞”和“肚蜂鹞”的年代无从考证。“从曹雪芹著作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可以找到北京沙燕风筝的资料,可是宁波的风筝几乎没有史书记载。”据他推测,“衣裳鹞”和“肚蜂鹞”很可能是最传统的民间产物。
如果一定要考证年代,我们或许可以从余姚流传着的风筝传说中找到蛛丝马迹。古人在竹竿上晾衣服时怕被风吹跑,用一根绳子牵住,结果整件衣服连同竹竿都被风吹起飞舞在空中,有能工巧匠就据此做出了风筝,这就是我们宁波最古老的“衣裳鹞”。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产物,却已经几乎失去了传人。段震利坦言,在宁波专业的风筝放飞者大约有10人,他们在全国的风筝大赛上都没有见到过“衣裳鹞”和“肚蜂鹞”,会制作的艺人更是寥寥无几。初步估计,除去常年生活在余姚农村的个别老人外,仅存的专业制作艺人只有2-3名。
肚蜂鹞:最符合飞行原理的风筝
北京的沙燕风筝属于比较适合放飞的风筝种类之一,比它还要适合放飞的就是余姚的“肚蜂鹞”。4根毛竹,4根种田绳,“肚蜂鹞”的框架就可以搭出来了。简单的上下结构,用毛竹搭成的两扇翅膀,拼接处镂空,下面一个圆形。整个造型看起来像一只圆肚蜂,“肚蜂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把风筝放平,如果从底部看,两扇翅膀微微向后方翘起,形成元宝翅。”有着18年理科教学经验的段震利认为,“肚蜂鹞”的造型是最符合飞行原理的。
衣裳鹞:可以不用绳扎的风筝
三横一竖,最下面的横比上面两横短上一半,这就是“衣裳鹞”的框架。“如果放飞技术和制作技术过硬的话,甚至不需要绳子扎就能放飞。”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把风筝制作称为风鸢四艺,即扎、糊、画、放。因此,制作好的风筝只有成功放飞才能算制作工艺全部完成。
段震利还强调,在余姚,传统的“衣裳鹞”和“肚蜂鹞”在“画”这个步骤中,并没有特别的花色。“‘肚蜂鹞’顾名思义,画成圆肚蜂或者蝴蝶最常见;余姚最传统的‘衣裳鹞’则画成龙袍的颜色款式最具本土特色。”
大家都在关注: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