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教育

智新超越夏令营 | 2014-12-19
摘要: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许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这已经成为对青少年一代的最大伤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第一隐患

   清华大学夏令营小编了解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较量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是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较量。许多人说,现在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巨大的现实,那就是素质教育虽然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教育,却有些敌不过盘根错节底气十足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在危险中。因此,在天津市团委和妇联的支持下,2007年10月9日,天津市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会宣告成立,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就像两军鏖战难分难解之时,突然,一支士气高昂的援军急驰而来,它有可能对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太需要援军了,我希望大家都来支持素质教育。

  一、 什么是素质教育 我赞成北京一位老校长的话:“关心孩子一辈子的教育,一定是素质教育;关心孩子一阵子的教育,一定是应试教育。”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辞海》(1980年第一版第1222页)写道: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这个解释告诉我们,素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既有先天遗传的部分,也有需要后天发展的部分。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早在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后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更具体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显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6点: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结果不同,等等。

  二、“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荒废 大约2000年在教育部开会的时候,某所极为著名的大学的负责人说,该校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35人有自杀倾向,700多人表示有心理问题。这个发现犹如冰山一角,让我思考了许久。毫无疑问,考入该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学习尖子,甚至是所在中学的骄傲,可他们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不是教育的失败吗?我们的教育竟究出了什么问题呢? 当我举目四望,愕然发现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如浙江金华高中生徐力杀母案,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等。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极端案例哪个国家都有。是的,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些极端案例都与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中国孩子成长悲剧的背后,有一个庞大而威猛的怪物在兴风作浪。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们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也屡屡证明这是一个事实。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学校和家庭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结果之一是,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自1999年至今愈演愈烈。我们不能不回答一个尖锐的问题:这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吗?这是在捍卫童年还是在摧残童年? 2004年8月,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彦好在中国教育报向我们介绍了中外学者对中国孩子发展中的隐患的高度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研究中发现,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的高期望有关。卡姆拉斯指出,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另一位美国教授卡箩尔"亨青格的研究成果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138%。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教授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1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高速发展,但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许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出现了高度扭曲,这已经成为对青少年一代的最大伤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第一隐患。我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非常值得警惕和令人深思,因为它反映出一个明知错误而为之的国民共识,成为“教育荒废”的宣言。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出现了“教育荒废”的严重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越来越重,但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在中国,第一个谈到“教育荒废”的是柳斌先生。1997年3月,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柳斌先生介绍说,“教育荒废”是日本政府在80年代中期对当时学校教育所做的批判性概括和界定,是21世纪日本迈向教育改革的起点。日本当局所概括的“教育荒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恶作剧、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用人方面偏重学历,出现所谓问题教师,学校出现大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育荒废”的内在表现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师以致整个教育界不信任。日本政府在分析“教育荒废”现象时,指出了两个原因:第一,赶超近代工业文明,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忽视了对精神的关注。第二,学校教育的副作用。僵化、封闭、激烈的升学竞争、极端的管理措施,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健康人性的形成。由于升学至上的考试,使教育逐步地背离了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甚至忽视了儿童本身。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柳斌先生的这番话,我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品味了10年之久。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哪里是说日本?这分明就是在为中国的教育画像!也就是说,由于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重蹈20年前日本教育的覆辙,并且越陷越深。其实,早在1999年6月13日,已经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可时至今日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尚无彻底的觉醒,更没有根本改观,各级政府应负首要责任。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必须立即有效地行动起来,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

  三、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的八大要点(略) 1、促进评价制度的改变 2、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3、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 4、促进家庭教育的提高 5、促进体质健康的强化 6、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7、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 8、促进党和政府的重视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下一篇:清华大学夏令营的教师队伍水平高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
首页
课程分类
咨询
免费电话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