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坛也叫祭天台,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曾大加扩建。
明朝的圜丘坛是用蓝色琉璃砖做成的,间或用了一些汉白玉。同时建立了三库、神厨、神库、宰牲亭等。
清乾隆十四年扩建时,将圜丘坛的坛面换成了艾叶青石,这种艾叶青石来自京郊房山区,石质润滑、细腻、硬而耐久。
坛为圆形以象天,南向,分为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九级。上层坛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外铺扇面状弧形石块9圈,内圈9块,每向外一圈数量递增9块,第九圈为81块;二、三层坛面也按此排列,每层四周的栏板数目和台阶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古代以奇数为阳数,而九又为阳数的最高数值,之所以都用九及九的倍数其意义在此。
圜丘外面有两重 墙,均为蓝琉璃筒瓦通脊顶,墙身涂朱。
内墙是圆形,四面各有棂星门,都是六柱三门。
圜丘坛内 墙外东南方有瘗坎一个,燔柴炉一座。祭祀时,用松柏木点上火,将预先宰好的一头小牛犊送入炉内燃烧,在整个祭天仪式中,此炉一直燃烧。
圜丘坛内 墙外西南方,有三座望灯台,上设长杆,高悬大灯笼,因皇帝祭天,都在黎明前举行此灯用以照明。
此外还有燎炉12个,在仪式结束时,燃起所有的燎炉,将“祝板”、“祝帛”等供品送入炉内燃烧,做为祭天仪式的结束。
外墙是方形,在东、西门的左、右,各设一个燎炉。
从空中鸟瞰圜丘:
(空中鸟瞰圜丘) [转帖]
(空中鸟瞰圜丘) [转帖]
圜丘坛+祈谷坛的套票是20.00元。
我已多次来过,买票入内没甚麽意义。
这种宏伟美丽的建筑远观更佳。
(圜丘坛)
圜丘坛台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所谓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每当祭天时,在坛台中央的太极石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徵皇天上帝居住在九天之上。古代中国认为天属阳,地属阴,引申开来,奇数属阳,偶数属阴。圜丘之所以都用奇数去构筑,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阳数。而在10以下,最大的阳数是9,引申下去,9就是最大、无限、至极的意思。中国过去皇帝称为“九五之尊”,中国古诗词中也有“九霄”、“九天”、“九重天”……其中的“九”都是这个意思。圜丘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奇数,而且反复使用其中“九”的倍数,正是中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观念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
圜丘坛中心是一块呈圆形的大理石板,称作天心石,也叫太极石。从中心向外围以扇形石。上坛共有九环,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的倍数。一环的扇面石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十八环,为126块九组成,下层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扇面石243块。三层坛共有378个“九”,合计用扇面石3402块。
站在圜丘台中间的圆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回声,好似众人齐鸣,一呼百应。封建帝王附会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其实,这种现象是声波被阻的回音。从圆心石发出的声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反射回来,声波振动较大;又由于圜丘坛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很快。据测试,从发音到声波返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因此,圜丘坛上的圆心石又称为“亿兆景从石”。
(只有天在上) [转帖]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
今日丹陛桥的西半边修缮中,72长廊与北神厨也在修膳中。九坛中的祈谷坛此次就不游了。
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疑问:
圜丘坛与祈谷坛是两座祭坛,又是分时祭祀,两坛间的丹陛桥有甚麽实用之处?这座丹陛桥建于明嘉靖年间,与建于嘉靖19年(1540年)的嘉靖帝本生父之陵寝――明显陵的新.旧两座宝顶间的神道倒是有些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