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以后,兴起了一股锻炼身体的高潮,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卷进了爬香山的大军中。好在不坐班,又有车代步,一个星期爬2、3次,乐此不疲,兴趣越来越浓,也逐渐体会到了那些常年爬山人的快乐。到如今,我已经爬了3年有余,和那些人称“山串子”的老山友比,我还是一个新兵,但也想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共勉。
春天是登山的好季节,寒冷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清晨,伴着小鸟的叫声步入香山,你会闻到一股清新的田野芬芳。树开始绿了,第一批早开的花已经向你问好了。黄色的是迎春,粉色的是挑花,虽然天气还有些冷,但花是一天比一天开得茂盛了,到了4 月,粉色的山桃花就开得铺天盖地,让人欣喜不已。爬山赏景,最使人有好心境了。
开始爬山的时候,真累呀,走几步就气喘吁吁,看着高高的山,似乎很难到顶似的。可你坚持走上去,就可以看到山花烂漫好景致。那汗真的是流的痛快,人也随之轻松起来。天好的时候,透过繁花绿树,可以透视碧蓝的天空,那时你的心竟是那末纯静,远离了纷繁的尘世,去除了一切杂念,得到一种心灵的升华。登上山顶,可以看到北京城,颐和园、昆明湖、远处的中央电视塔,还有海市蜃楼般的楼房都浮现在你的眼前。可惜,一切都被灰盖笼罩起来了,在为自己感受了清新空气的同时,也会为城市的污浊感到揪心。
爬山的多是老人,他们良好的心态总能感染你。他们大多已经退休,许多人的退休金也就几百元,可他们总是快乐的。他们一见面就会互相问候,有时还互相打趣。无论地位、学历、经历有多大差别,但在这里他们是平等的,都是山友。每到周六,“药石”(大家起的名字,据说摸摸能治病,它其实是一块巨石,真名叫森玉笏,巨大的峭壁上有乾隆御笔所题“森玉笏”三个大字,刻字仍清晰可见。因形状像大臣们上朝时手律的笏板而得名。)附近就聚集了许多人,这是唱歌的时间,人们自己印制歌本,有指挥,有伴奏,大家引吭高歌,大多是些老歌,不时也有现在流行的歌曲,声音不一定悦耳,但人们并不挑剔,唱就是了,不过是自娱自乐。如果你走过去,就一定会融入其中,跟着大声唱一段,好痛快。
桃花谢了杏花开、杏花谢了李花开,紫丁香、白丁香更是清香的让人陶醉。接近五一的时候,人工栽培的郁金香开了,红的、紫的、黄的、粉的,品种繁多,一片又一片,爬山的同时还能赏花,真是太让人知足了。
春天的脚步渐渐远了,天气慢慢热了起来,花谢了,树叶的颜色也从嫩绿变成了深绿,来香山的时间也越来越早,6点钟,一开门,坐头班车的人就拥在门口,我们也常常很早就进园了。炎热的夏天,只有早晨是凉爽的,能够在这个时间,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真是惬意。到了三伏天,天气更是热的早,没走一会儿就已经汗流浃背了。可这汗真是出的舒服,对于整天离不开空调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有时,习习的山风吹过,更是感到从内到外的舒畅。不能说爬山能治百病,可我却听到不少的人说,爬山以后许多病没有了,也看到原来曾经因脑中风,腿脚走路都不利落的人,由于坚持爬山,一天一天的好起来,有的人还能爬到山顶呢。常看到一个90多岁的老太太,一直坚持爬到平台,简直无法让人相信她有那末大岁数,自称要坚持爬到一百岁,看那势头,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自己也因此不再胃疼,心脏功能也好了许多。几天不爬就会浑身不爽。即使是闷热的桑拿天,铁杆的登山人也不会退缩,有些人开始打赤膊,但大部分人还是穿着整齐,毕竟是文明社会吗。尽管大汗淋漓,可一到山顶,那种胜利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有的人会大喊一声“ 我又来了!”你也会受到感染,感到一次又一次战胜了自我的愉悦。
香山古迹很多,自金代起几个朝代的帝王,均在此营建避暑离宫别苑。清乾隆十年 (1745年)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林隙崖间,增置了殿台亭阁,修建了宫门朝房,加筑一道周长10余里的外垣, 形成规程宏大的皇家范囿,并赐名“静宜国"。当时园墙分为内外垣, 共有28景。内垣20景有:勤政殿、丽瞩楼、来青轩、香山寺、翠微亭、雨香馆等。外垣8景有:阳阿(朝阳洞)、玉华岫、森玉笏、香雾窟(静室)等。外垣之北,另有别垣,当时园中建筑、胜点数不胜数。可惜的是,1860年和1900年,野蛮的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了圆明园、颐和园之后,香山名胜也没放过,多处古迹被烧毁。现在虽保存和修复了不少,但很多景点只剩遗址了。爬山的同时也可顺便欣赏一下香山的名胜古迹。
上山的路很多,大多数人都会从东门进,这是香山正门,是乾隆皇帝扩建静宜园时所建,现仍保存了原有形制。进的大门就是一个大牌楼,后面是一处宫殿建筑,金碧辉煌。这就是新修复的勤政殿,勤政殿原为皇帝召见公卿百僚的听政之所,以示他游玩时也不误国事。沿着绿树成荫的路上山就到了“玉华岫”,也叫玉华山庄,它位于山脉中部,是庭院型风景点,院内古树参天,榕树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层层,是幽雅宜人的好去处。常有人在这里小憩,山风阵阵,凉爽舒适。再往上走有一处松鼠出没的地方,它们常常跳来跳去,捧着游人扔给它们的花生、瓜子或果子吃得香甜,那样子真是可爱非常。来爬山的人除了喂松鼠,还喂那些被遗弃在香山的猫,有人带来猫粮,牛奶以及各种吃食,一坚持就是几年。赶上孔雀缺水缺饲料,热心的登山人也会前去献上爱心,真是一些好心人。再往上就到了平台(香雾窟),香雾窟建在朝阳洞北上方的一个平台上,为园内殿宇建筑中最高一处,是静宜园28景之一,也已经修复了部分,这里是中间站,许多体力不支的人到此就打道回府了,其实这里才刚刚开始登顶。从平台到顶也有700多级台阶。没有登山基础的的人是会感到力不从心的。但乐趣也就在此时,经过3年,我现在已经不感到十分吃力了。山顶上比哪里都凉快,这就是人称“鬼见愁”的香炉峰。到了山顶,大家都很愉快,一边谈笑一边再做些其他的活动,以便缓解疲劳,舒展全身。在这里我也认识了许多朋友,虽然有的至今也不知道名字,但相逢就是缘分,又何必一定知道姓名呢?
我一直不知道香山名称的来源,据说原因有三。一是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二是仿照江西庐山而来。李白名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庐山有香炉峰,香山仿香炉峰之名,故名香山。三是古时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开放,清香四溢。所以称香山。不管因何得名,在香炉峰上远眺,西山美景尽收眼底,盘山公路如玉带缠腰,昆明湖似一盆清水,紫禁城影影绰绰,一切都在你的脚下,人的心能不开朗而舒展吗?此时什么烦恼和不快都通通忘的一干二净了。
有勇气的人常常会走北路,就是索道下边的路,那是一条最艰苦的路,2千3百级台阶,几乎没有缓冲,我曾走过多次,但总觉得体力不支,挺羡慕那些体力好的人,他们虽然也是大汗淋漓,但许多人并不休息,几乎是一口气到顶,快的,只要十几分钟,当然大部分人,尤其是年龄大些的一般用30~40分钟的居多。不过那也是相当不错的了。
走这条路,就得进北门,北门外就是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寺院“碧云寺”;朋友来时也常陪着去。 碧云寺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层层殿堂依山叠起,每进院落各具特色,给人以层出不穷之感。整个寺院,由山门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轴线上的前几重佛殿屋本为明代遗物,内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三重大殿加上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都是值得鉴赏的。尤其是保存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形态各异,极具特色;这里还有孙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衣冠冢,上次连战来时也曾去这里瞻仰。如有机会再专门介绍碧云寺吧。总之很值得去看。
进北门不远就是眼镜湖,这是两个圆形的湖,中间有一桥,像个眼镜,湖边假山有水从上流下,人称水帘洞。池边有一方亭,是避暑歇凉的好去处。上边还有个孔雀园。不愿意走北路的人也有从中路上山的。先要经过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六世进京而特地修建的行宫“宗镜大昭之庙”,一般人称昭庙。它气势恢宏,全部建筑主要由牌坊、虹台和琉璃塔三部分组成。琉璃牌坊竖立于庙前,用彩色琉璃砖瓦和汉白玉石雕砌而成,匾额由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刻,为北京现存最宏伟、最精美的牌坊之一。昭庙的主体建筑,台高三丈, 砖石基座,上建几十间殿宇,全部用黄铜镏金瓦覆顶,辉煌壮丽。其中央部位下凹,天井中立有四种文字书写的石碑,记述了建庙缘由。从昭庙出来,位于虹台西面山腰处,有一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的彩色琉璃宝塔。塔顶装有黄色琉璃宝瓶。塔身每面龛内均塑有神像。檐端悬铜铃,共计56个,风吹铃响,悠扬悦耳,颇有“古刹钟声”之趣。该塔造型玲珑典雅,是游人拍照留影的理想衬景。昭庙北侧的密林中,隐现着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建筑,称“见心斋”.为香山著名的园中之园。院内池水清澈,游鱼可数。池西筑轩榭,即“见心斋”。整个庭院回廊围绕,清幽安谧,当年乾隆帝曾在此读书和赐宴权臣。园外的古桑生长繁茂,夏季一到,正是果实累累。由此上山也有一路,途径“隔云钟”亭,据说在这可听云外传来的钟声。这条路绿树遮荫,夏天可是最凉爽的了。
近年来,北京干旱少雨,难得今年雨水充沛,一场大雨过后,走玉乳泉路上山,山涧中可见久违了的潺潺溪水,那动听的流水声更是让人心情舒畅。喝足了水的树、草翠绿挺拔,鸟儿放开歌喉,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玉乳泉也为静宜园28景之一,原来有三个石潭,山泉流入,不溢不竭。因泉水如玉液流甘,故得名。这里原有泉眼和致佳亭,皆被八国联军烧毁,真不知八国联军是怎么找到如此僻静的地方来搞破坏的。真是让人恨的牙根痒痒。现在还留有一些石刻,如仙掌、罗汉影、一拳石和玉乳泉石刻,仔细找都能找到。
夏季一过,就迎来了香山的黄金季节。香山红叶最是闻名。每逢霜秋,遍山黄栌,如火如荼,瑰丽无比。可在玉华山庄眺望遍山红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赏红叶有三个时段。开始的一段时间,大约10月中,山还是绿的,红叶点缀其中,斑斑斓斓,在多种色彩中有了一种秋的韵味。实际上红叶内各种色素在温度和光照情况下是逐步从绿、黄变为橙、红颜色的。再过一段,大约10月下旬,红的多了,绿反倒成了陪衬。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还有一条路上山,就是从十八盘到阆风亭,一条修建完好的古御道把你带进红叶区。这是过去皇帝从香山到八大处必经之路,从阆风亭到和顺门共有500多台阶,从和顺门沿西墙修了一条路,可直到香炉峰。这里人少,风景更是宜人。周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那如火如荼的红叶让你的心不知不觉的激动起来,真是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提起香山红叶,人们都说有“三最”:一是历史最长,780年前金代诗人周昂曾有“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的诗句描写红叶壮观景象。二是规模最大,10万黄栌层林尽染。三是树种最多,共计7个科13种,除了黄栌是香山红叶的主体树种外,还有火炬树、红枫、柿子树、迎红杜鹃等树种。它们虽都为红色,却各有不同的色调。互相依托,又互相陪衬,使得红色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到了11月中、下旬,在飒飒的秋风中,红叶尽显“化做春泥更护花”的悲壮和萧洒。它们像美丽的蝴蝶,从树上慢慢飘落,正是红叶飘丹的独特意境。
冬季是香山最萧瑟的季节,大量的树变得光秃秃的,天也总是灰蒙蒙的。有时还会刮起大风。爬山的人是不怕冷的,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也挡不住登山的热情,其实爬不了十分钟,人早就大汗淋漓了,当然也就不冷了。碰上难得的好天气,就是看日出的好时节。因为太阳出来的晚,6点开门就上山,可以看到那红红的太阳从树上跃出的奇妙景观。如果遇上雪天可就太美了。通往平台的路上有个岔路,就能到达“西山晴雪”碑。是雪后放晴观景的著名景地。乾隆帝题名立碑,白色大理石方碑和护拦保存完好。白雪皑皑,周围的苍松翠柏挂满了大大的“棉桃”,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色的光芒。难怪人们把“西山晴雪”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下雪天才应了上山容易下山难,一般的路是不能走的,因为太滑,这时一定要走大路,就是通往香山寺的那条汽车路。踏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因雪天人少,到处一片洁白,“银妆素裹,分外妖娆”。赶上大雪纷纷,走在山路上,象走在一幅水墨画里,透过飘落的雪片,雪白的山有着如醉的迷蒙,看着我在山路旁边一尘不染的雪地上印出的脚印,那种感觉真是好,想喊,却不敢放声大叫,真怕惊了这静谧的雪和山。从阆风亭过绚秋林(红叶区)和雨香馆遗址再到白松亭、半山亭。就下到香山寺遗址。此寺是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为金代行宫。据记载原有五层大殿,前有石坊、山门、钟鼓楼、城垣、红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二次浩劫之后,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台阶等为数不多的几件不怕火燹的石头制品了。尽管如此,只看现有地基,就知当年该是多么辉煌的殿宇了。这一切,都掩映在白色的雪中,更显得苍桑和悲壮。石屏本身据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正面中间是《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背面是燃灯、观音、普贤像。山门内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石碑,内容是乾隆书的《娑罗树歌》。走出山门,寺门两侧,有二株遒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松,树干微倾,白头老翁一般,似在听法,故名听法松。如果晴天,在听法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砖上跺几脚,可听到铮铮之声,犹如金鸡啼鸣,所以这里称为金鸡叫。 山门前石桥下有方池,上有汉白玉雕栏,池南侧有龙头,泉水从这里流出,名知乐濠,可惜现在常常只能看到像龙的口水一样的水流,北京太旱了。来青轩建在依崖叠石之上,因登轩四望,可见青翠万状而得名。明万历二十八年(1596),万历皇帝祭陵归来,见此轩之匾额后,嫌它太小,遂书写“来青轩”三个大字。寺内还有护驾松、丹井等古迹。蟾蜍峰亦称虾蟆石,在香山寺西山腰上,巨石突兀,真像两个昂首东望的青蛙,蹲在皑皑的白雪中。
从香山寺往南就是双清别墅,它建于1931年。是一处别致清静的庭院。院内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濠(这里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雕塑),一股流向静翠湖,这就是“双清”二字之的由来。院内池旁有八角亭及参天银杏树。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办熊希龄办香山慈幼院,在此建别墅,始称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随党中央由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到北平,就住在此处,直到11月份才迁居中南海。毛主席曾在此成功地指挥了渡江战役、国共谈判,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著名诗篇。这里幽静而隐蔽,还有一个防空洞,到真是战时最好的指挥部。再往下就到静翠湖边,湖面上覆盖着白雪,衬着红色水榭,又是一番美景。
一年四季,香山都有它的美丽之处,由于经常锻炼,身心变得更加健康,心情也就分外舒畅。人哪能没有烦恼,如果能找到及时排解的方法就算得上豁达。在爬香山的过程中,心得到净化,体质有了提高,人也变得更快乐。感谢香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还会坚持爬下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清晨。
(香山的春)
(夏天远眺)
(秋天红叶)
(香山秋天的红叶)
(香山雪景)
(西山晴雪碑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