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浙南,不能不去看看古村落。
漂完竹筏,我们沿楠溪江而上。在一片金黄稻田的尽头,在远山轮廓的环围之中,苍坡村进入我们的视野。迎面而立的是溪门,村寨的主入口。溪门为木结构,类似牌坊,门上牌匾写着“苍坡溪门”几个大字,遒劲有力。门两侧连着两米高的石头围墙,墙里面就是村子。门前有一片开阔地,全用石头铺就。溪门和石墙,因南方的阴雨潮湿和历史的久远而呈现深黛色,显得古朴而凝重。
踏上七级台阶,越过溪门,便进入这个过去曾与外界相对隔绝的村落,一个属于李氏家族十个世纪繁衍生息的所在。七级台阶,象征着七品官帽。
苍坡村最早建于宋代,即公元955年。现存的建筑是1178年所建。据说李氏家族因为躲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来,村名沿用始祖名号,始祖号苍墩,因避讳宋光宗赵 ,改为苍坡。村子的布局,是请当时的国师李时日,按照五行相生相克和“文房四宝”的形状构思规划而成。
楠溪江流域有不少古村落,形成了独有的古村落文化。他们的祖先大都曾经在朝廷为官,出身名门望族。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了楠溪江这片相对封闭的世外桃源。凭借他们的文化优势,建村寨,立村规,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其后代又多成为这里的望族。比如芙蓉村,在南宋理宗年间就有18人同朝为官。走在这里的胡同里、院落间,封建社会“耕读传家”文化的影子时时闪现。而且这些普通民居对于今天的史学、建筑学、民俗学、生态学,甚至环境学等,都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跟随导游,大家去寻找苍坡村的“文房四宝”。进溪门后往右侧看,在仁济庙前是几棵参天古柏,虬枝盘旋,听人说都有800年以上的树龄了。望着不会说话的老树,想想它已经在这里伫立了800年,不由生出几许惊叹:800年,它该见证了多少人间的是是非非,历经了多少次朝代更替?它比人伟大得多!再望前走,是一座石拱桥,桥的左侧是方形的荷花池,据说是贮水用的,村子的东侧也有同样的池子,二者称为双池,村民又称它们“砚池”;桥右侧是公共场所太阴宫、仁济庙、李氏宗祠。
继续前行,就来到村子的主街道——笔街,一条贯通东西的大道。笔街长约330米,宽4。8米,用青砖、鹅卵石、条石铺砌,因为笔直,站在这里往东面看,就可以看到它的尽头,形状恰像一只“毛笔”。毛笔的西头正好连着一座“山”形的山头——这是笔架山,是苍坡村的笔架,笔杆儿恰好接在笔架山上,而笔头则正对着东面的青尖峰,寓意是:“文笔清秀”。刚才见到的两个砚池,边上都有一块长条形的黑色石头,一块有10多米长,这,便是“墨”。奇怪的是,石条上凿有许多坑,这些坑排成一列。导游让大家数一数,总共有61个大坑,一个小坑,导游说是61个半,她让大家猜猜这“61个半”的含义。结果谁也猜不着。导游笑了:“看来你们不属于这里的李氏家族。”原来这是苍坡村的“户籍簿”,意思是说村里共有61户人家,那半个坑是表示还有一个单身汉。这是他们村子的秘密,外人当然猜不着了。
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砚三样都有了,大家急切地想知道“纸”在哪里。导游说,今天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们爬山了,如果你爬上周围的山,就会发现,苍坡村恰好呈长方形,像一张摊开的大纸,村子里所有的房屋建筑,就是李氏家族的墨迹了!我们恍然大悟,虽然没能在山上目睹,我们已经对这里李氏先民的智慧和匠心怀有景仰了。在砚池的周围,或民居前后,有亭,有廊,有轩,有阁,有树木花草,有流水曲径。这样的规划布局,既营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又蕴涵了浓重的书卷气氛,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趣,真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村子的规划布局,实际上寄托了苍坡祖先对子孙后代的厚望,同时也看出他们的祖先所追求的自得其乐、恬淡安然的生活。
除上面介绍的以外,村里的街巷也都统一规划,每条街巷都有名称,像三退巷、斗银巷等,给排水系统,防御系统,园林绿化,也有周密细致的考虑。如果人口膨胀到村子不能容纳,就到别处选址,另建村寨。
我们漫步在石头街巷,石子路,石头墙,看看样子也知道年代久远。我们在村中的古井旁驻足,旁边磨得光光的石头,同样记录了岁月的痕迹。我们抚摩着古老的农具,仿佛沿着历史隧道,来到历史中间,与这里的先民晤面交谈。可是,当我们看到这里穿着入时的孩子,老年活动室里谈笑娱乐的老人,街面上来参观的外地人,我们又分明感到了现代生活的气息。由于苍坡村已经名声在外,当年祖先们选择的僻冷之地,现在也是车马辚辚了。
沧海桑田呵!苍坡村,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立体的村庄。
大家都在关注: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