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国三宝

日记 | 2015-06-02 14:30:45
摘要:  这次故国游告诉我,莒县,是一个不可以用度量衡度量的莒国,是一个形小而神大的莒国。

   第一次踏上莒县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原来,小小莒国竟有三宝:一曰银杏王,二曰《文心雕龙》,三曰“毋忘在莒”的名训。

  莒县,真的是一个圣地,一个福地,一片乐土。
  几千年了,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多少次冬夏春秋的轮回?有多少个动物界、植物界生命的更替?时光让无数的生命老去,却惟独留下了这棵银杏,依旧茁壮茂盛,像是正值壮年的汉子,根基里似乎有用不完的养分,蓬勃中有抽不完的枝桠,却完全没有一丝孱弱羸老之态。走近她的身旁,听她与风的细语,看她如盖的形体,睹那叶子闪亮的油绿,还有那原白色的果实,不由不惊诧于她的长寿与健壮:这是树吗?不由不肃然起敬:如若不是风水宝地,怎能生长出这神奇之树?
  古人云“立功,立德,立言”。《文心雕龙》作为文艺的丰碑,世代不老,魅力永恒,让一代代文人学士,徜徉于其中而慨叹不已。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道论剑,洋洋洒洒,是一片灵魂的自由境界,是对文学的理性的彻悟,是对后世文学的开河之作。他也曾在校经楼里面对经书孜孜不休,兀兀穷年,思想游走于经卷佛学之中。《文心雕龙》是刘勰文思的乐土,是后人对文学领悟的乐土,难道不是吗?
  想当年,公子小白逃离齐国,避难于莒,本来这里是他失魂落魄之地。可是他躲过了致命的一箭,靠着智慧的头脑,得以号令齐国,遂即位称齐桓公,当他功成名就,在文武百官争相祝贺之时,他的老师、一直辅佐左右的鲍叔牙却一言不发,再三请求,鲍叔牙才奉杯说出一番忠言:“使公毋忘出奔在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贩牛而居于车下也。”齐桓公听罢感慨万端,避席而拜曰:“寡人与士大夫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齐桓公因有鲍叔牙的提醒,又委以与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以重任,齐国逐渐强大,成为当时霸主。
  有意思的是,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齐国遇到以燕国为首的几个国家的攻击,当时的齐湣王被杀,大部分城池失陷,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池。当田单带领族人由齐到莒,又因燕兵追杀逃到即墨时,守城将领战死,田单受命于国难之中,被推举为首领。他一边用智谋离间对方,一边鼓舞属下的士气,运用著名的火牛阵击退了敌人,并乘胜追击,收回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座城池。田单于是乃于莒县、城阳之山中,迎襄王回临淄,完成了他雪恥复国震古铄今的大业。田单的火牛阵,成为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战例,莒地也因田单而再次名声远播。
  莒地因两个人物的两个故事而出名,公子小白由在莒而得天下,田单由在莒而复国。难道莒不是一块福地吗?他们的故事也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成语“毋忘在莒”。现在人们说“毋忘在莒”,用公子小白之意,是说得势时要居安思危,不要忘记屈辱之时;用田单之意,是指人在危难中要自信自强,彰显永不服输、敢于反败为胜、变不利为有利的雄健气魄。
  毛泽东同志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引用“毋忘在莒”。当时正值林彪事件之前,毛泽东主席在视察了大江南北之后,来到广州,当时军区司令员刘兴元是莒县人,主席就语重心长地对刘司令员说:“毋忘在莒呵!”用的是公子小白之“毋忘在莒”,在当时的情况下十分耐人寻味。居于海岛一隅的蒋中正先生,也曾经在金门大书““毋忘在莒”,以图所谓的“光复大陆”,但是,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并非每个人的每个企愿都能得到实现。蒋中正先生用的大概是田单的“毋忘在莒”。好在国共两党“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只要顺应民意,大业一定能成,国家的统一,两岸的融合,应是人心所向,是迟早的事。
  小小莒县,是一座高山,《文心雕龙》就是它的峰巅;是一片森林,银杏王就是它的核心;是一片海洋,“毋忘在莒”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的海洋。几千年来它启迪了无数祖先奋发而为,成就事业。今天,它依旧鼓舞人们,在逆境中卧薪尝胆,拼搏奋起,寻找自己的火牛阵;在顺境中保持头脑清醒,未雨绸缪,不断检视自己,成就齐桓公一样的宏图大业。
  这次故国游告诉我,莒县,是一个不可以用度量衡度量的莒国,是一个形小而神大的莒国。

上一篇:回忆再美,只是曾经

下一篇:最让人伤感的话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