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有效课堂与高效课堂

| 2015-07-06 16:03:17
摘要:全面解读有效课堂与高效课堂

     1.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

    2. 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的杜绝、摒弃或消弭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态和面貌。
    3. 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彻底让学生做主人,把课本知识当成游乐园,教师带着学生在知识的园地游玩,学生主动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4. 高效的未必是高效课堂,但高效课堂一定是高效。
    5. 高效课堂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二是满足升学的需要,满足升学并不是要迎合应试,而是让升学成为高效课堂的副产品。
    6. 高效课堂可以解读为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态课堂。
    7.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走到深处是文化。
    8. 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这两对关系是决定课堂“生产力”水平高低的“生产关系”。
    9.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谁都别轻视展示,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
    10.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
    11. 教育应教孩子学会做人,使其向善、向上、向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求和标准。
    12.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的本身。
    13. 好的教育从不为考试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14.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才能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地涌流。
    15. 让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
    16. 模式不是唯一的,它是导向、是引领,是为课堂高效、为学生成长、为教师发展服务的。
    17. 课程是学校的主要产品,是实现主要目标的载体。
    18. 教师专业化一般情况下必须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即实现“师生相长”,必须寻找一条促进和形成师生发展的“双赢”路径。
    19. 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要敢于冲破周围的“雷区”和自我发展的“高原区”。
    20. 高效课堂倡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突围,找到一个“支点”,切实撬动课堂系统,以此来推动学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长。
    21.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方法中寻找方法,从问题中解决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行动哲学。
    22. 高效课堂中教师必须熟练操作和驾驭课堂教学模式,离开了模式,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标准”。
    23. 打破教师之间的各种隔膜,形成对话的态势,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24. 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作小课题来研究,秉承问题即课堂、行动即研究的策略,把一个个小问题做深做透了,课题研究也就有成果了。
    25. 校园文化是服务于教育的,没有最好的校园文化,只有是否适合的校园文化。
    26. 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教师即成长。
    27. 学校是学生的,文化设计的“出发”就要基于对儿童的发现和了解,尽可能体现出学生的天性爱好,体现出儿童特色,体现在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上。
    28. 文化不动不活,它应该是一个“动”词,是动的而非“死”的,不是贴在墙上而是化在行动中。
    29. 增加黑板是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它体现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形式。
    30.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感悟即成果。
    31. 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关键在于把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转化成课题,做系统而详尽的前期研究,确定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过程。
    32.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主体性极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任何外力的推动,其效能都是极其有限的。
    33. 一节课中,个体展示是亮点,是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
    34. 教师及时适当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而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火”起来。
    35. 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
    36.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学生的重要工具,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学习能力的源头。
    37. 学生是教学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
    38. 新课程的真正价值是在教和学互动中创生出来的,教材的“再开发”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显得有实际意义和教学价值,“再开发”才能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认知平台。
    39. 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
    40.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
    41. 知识的生成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知识是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生成则是一种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生成更为重要。
    42. 在课堂环节和流程中要见机行事,及时鼓励、质疑、点拨,使学生自然“动”起来,课堂充分“活”起来。
    43. 动态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但又不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44. 课堂教学中“放与收”度的把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的实际,做到科学设计、及时调控、张弛有度、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45.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
    46. 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47. 高效课堂要求挖掘知识背后承载的能力,实现课堂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48. 运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根本的因素,能力在不同情境的运用中得到表现,并在运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49.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科学整合教学资源,才能赋予教学资源生命与活力,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力和学习力。
    50. 自主学习表现为两个基本特征,即主动和选择.
    51. 无论品德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无法“说教”奏效,只有在自主性认识和亲历体验基础之上方可内化。
    5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
    53. 现代课堂着重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54. 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激情,发展学生的思维与个性,促进学生的拓展与生成的介入称为引领。反之,就是叫停。
    55. 没有课堂教学层次的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就不能真正实现。
    56. 高效课堂,无疑应该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此才能称为高效。
    57. 教师的指导和服务能成为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不是服从于某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而控制甚至误导学生的工具。
    58. 课堂的生命在于学生的主人意识和学习兴趣的萌发,学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学习创造能力的爆发来自于内心对生命和学习的渴望。
    59. 学生主体理念在课堂上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主体意识的淡化和角色地位意识的转变。
    60. 学生在课堂上能做到不焦虑、不恐惧、不孤独、不自卑,这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安全的课堂。
    61. 快乐的课堂,是教师用激情点燃学生,用智慧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同时学生心情放松,感到学习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
    62. 理想的教育应该成为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精神培养的教育,成为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的教育。
    63. 课堂教学既应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应该将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注入需要滋养的孩子心灵。
    64. “民主课堂”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
    65. 教师要为学生在吸取知识过程中的畅想畅言撑起一把“心理安全”的保护伞,要为学生课堂发言敞开一条自由的通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思考、质疑、立异的习惯,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6. 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识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与未来回到现在。
    67. 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好铺垫,精心设计问题,力求问题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感,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全体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考中,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68. 合作的价值是共享和互补,学生因共同目标而产生合作意识,因互补需要而强化合作意识,因合理分工和正确方法指导而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行动。
    69. 合作需要流程,需要沟通和交流。科学的学习流程是实现高效学习的路径和保障,这种科学合作学习的流程便是“独学→对学→群学”。
    70. 从质疑入手,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71. 自主探究到了一定阶段,学生对问题有了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后,就要适时转入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环节,毕竟学生不可能通过自学、探究解决所有问题。
    72. 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一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73. 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让评价更有针对性。
    74. 新课堂的导入,提倡学生来主持,老师的作用就是控制点火的时机、点火的方式、点燃的部位、燃烧的程度,要让学生自己去“烧”。
    75. 要关注知识的变化,当知识发生质变时就需要交换情境,这就需要导入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因为质的变化是个抽象的过程,导入活动必须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
    76. 课堂结尾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境界。
    77. 作业可从三维进行评价: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思考过程、解题策略的评价,对学生作业态度的评价。
    78. 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坚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原则;用描述式表扬取代评价式表扬;用努力取向的表扬取代能力取向的表扬。
    79. 从教具主要以教师准备、教师使用为主到教具与学具师生共同准备、学生使用为主的转变,是“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理念的体现。
    80. 生动有趣的学具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逼真直观的学具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从而改善学习气氛,促成课堂别样的精彩。
    81. 新课堂有三个关键词:差异、展示、合作。新课堂有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达标测评”是新课堂倡导的教学流程。
    82. 展示过程的价值在于,教师通过适当的点拨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
    83. 质疑方法训练的切入点,需要从明显的疑问点向寻找隐性的疑问点深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质疑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84. 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不缺乏理念的深入,我们更需要锁定实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加以消解,需要追问自主学习与自主管理的关联,需要建构一种科学的合作流程,最终辅助学生形成富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85.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自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
    86. 大凡在促进学生自主能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在管理上基本围绕“能力上自信,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觉,生活上自理”这一整体目标进行的。
    87.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这里有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习掌握的内容,教师都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掌握。
    88. 评价新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三点参照: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与探究深度。
    89.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
    90. 分组的原则除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外,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小组内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
    91. 学习小组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带动性,才能推动整个课堂在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获得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课堂的重要资源。
    92. 独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对学、群学的质量,因为带入合作学习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引起共鸣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93. 只有那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发现、新生成的问题,才是他最感兴趣、最想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
    94. 面对新课程、新课堂,集体备课也要突破传统定式,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指向,改变集体备课的观念,创新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95. 课堂文化应该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96. 教师应变换角色,蹲下身来跟学生交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
    97. 课堂导入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鲜明的针对性,巧妙的预设性,较强的启发性,一致的连贯性,扼要的简明性,机智的灵活性,生动的趣味性。
    98. 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归纳,留恋课堂,产生继续深挖的欲望。
    99. 应试是学生现在或将来人生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我们要抓分数,但只要不片面抓分数就不为过。
    100. 教育,往往是变革年代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课堂,则承载着这个课改年代最丰富的表情,是课改的晴雨表。

上一篇:研究《走向高效课堂》

下一篇:有效课堂与高效课堂详细解析

热门推荐
全国咨询热线:400-688-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