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孩子是慷慨、大方、乐于分享的,而非具有独占欲、小气的孩子。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一个“2+4”的保护环境中,他们的需求被家长及时关注、及时满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很少有分享的意识。
在同时有几个孩子在玩耍时会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孩子想要把所有的三角树插件拼在一起,于是他一声不吭的拿走了别人正在玩的玩具;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知道先要征求对方的意见再拿走玩具;有的孩子会主动跟老师分享玩具,说“给你啦”放在老师手上之后又马上拿走。还有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告诉我说,她家闺女每次看见妈妈穿漂亮的衣服都会哭上半天:“妈妈你脱下来,那是我的裙子,你不许穿。”
可以说“自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孩子们都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贴上属于自己的标签,而“慷慨”是后天习得的。如何教会孩子学会分享而又不会伤害他们呢,上海酷学酷玩夏令营在这里提供几点建议:
一、榜样的力量
一直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父母等家人无疑是他们的模仿对象。父母之间的分享行为,会让孩子直接去模仿,比如妈妈与爸爸分享一块蛋糕,爸爸说“谢谢哈”,孩子就有可能去模仿妈妈的行为,把自己的食物伸给爸爸或者与爸爸一起玩玩具,此时对于孩子的表扬也尽量不要泛泛地说“宝宝真棒!”,请具体表扬为“这个饼干真好吃”“和宝贝一起玩玩具真开心”等等。这样孩子会明白他的这种举动,会让大家都很开心,从而被强化再次或者反复重复这样的行为。
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分享的时候对孩子说:“宝宝真乖,妈妈不吃,你自己吃。”但是这样久了之后,会给孩子造成误解“分享只是一种形式,东西始终都是我自己的。”出现一旦妈妈吃了一口反而生气“你怎么能吃我的苹果呢。”
二、道德评价
有研究表明,情绪的显著变化并不能促使“分享行为”的发生,在孩子“分享行为”发生之前均会有一个“认知”过程。这就告诉家长们,孩子的“慷慨”与他实际的情绪状态并无太大关联,更多的是因为存在一个“道德思考、评价”的过程。孩子在遇到需要分享食物或者玩具的时刻,会去思考“分享”的价值,“这是一个令大家都会开心的、积极的行为,是道德的和被赞许的。”家长在平时看到分享行为的时候,也可以如图中张亮的做法一样,引导孩子对此评价与思考。
三、孩子被拒绝时,及时的安慰
孩子学会了分享、学会了交换玩具之后,可能会在他发出邀请时被其他孩子拒绝,请及时安抚您的孩子,抱抱他、并告诉他:“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也很难过,但是没有办法,玩具是他的,他有权做主,希望你以后遇到别人找你借玩具时不要拒绝,不然他们也会难过的。”
学会慷慨,学会与人分享,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更有利于孩子在入学之后的生活中更加顺畅、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