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用于“祭天”“祈谷”的祭坛,主要建筑物有“圜丘坛”和“祈谷坛”。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920年),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过昭亨门向西行300米,因广利门方向无游人行走,只有修缮人员进进出出,故折向北行,去西天门。在门外北侧的餐厅用过早餐(焦圈,豆浆,豆付脑),坐在西天门外吸了2支烟(内坛是禁烟区),然后进入西天门。(西天门内)透过券门洞向西看过去,远处那座门就是外坛墙的祈谷坛门。外坛墙原制只有西面那一座门,就是祭天时进入天坛的正门。乾隆时期在外坛墙南段增开了圜丘坛门(与内坛墙的广利门相对),北段的那座门改称祈谷坛门。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两坛隔墙西边的门(三座门):两坛隔墙东面的成贞门:进西面的“三座门”北行,甬道的西面就是斋宫。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