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有7种主要类型,即语言、逻辑数理、身体运动、空间想象、艺术、社交、自我认识。每个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这些智力,在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突出,正如人的10个指头有长有短。作者告诫我们,“兔子擅长跑步,但若上游泳课就差点淹死”。如果以它是否擅长游泳来判断它是否有才能,如此这般,它最后可能连跑步都不行了。
传统的学校教育忽视孩子们各自智力类型之间的差异,偏爱有较强语言和逻辑数理天赋的孩子,不尊重大量有其他天赋类型的孩子。他们将一部分孩子放在“天才班”,将大量的孩子视为“平庸之辈”、“差生”、“学业残疾人”。这种狭隘的教育制度使许多孩子智力得不到开发,破坏了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压制了他们的个性的发展。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取得学业成功的潜力,关键在于教育要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要迷信有适合于所有孩子的最佳方式,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有语言天赋的孩子,通过语言表达或听、看,学得最好;有运动天赋的孩子,通过运动或表演,会学得最好,等等。 然而,在运用本书时,也不能给孩子贴标签,想当然地说:“我的孩子属于xx型学习者。”孩子们的智力结构是复杂的。即使明显在某个方面具有很高天赋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例如,一个擅长口头表达的人,可能并不善于写作。阿姆斯特朗反复提醒父母们做孩子强项的发现者,尊重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的差异。
作者说,要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感知体验世界――而不是别人期望他们的那样理解事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一句话,要帮助孩子回到他们的感觉,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成才。作者在书中写道: 回顾过去,我们发现,很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大人物,都在学校里受过折磨。爱因斯坦直到八九岁才学会写字看书。老师把雕刻家罗丹称为“全校最差的学生”。尼采的父母认为他智力发展存在障碍。歌剧作曲家帕格尼尼考试总是不及格。
读到这里,笔者不禁浮想联翩。假如把历史上许多这类杰出人物移植到当今的社会,尤其是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他们将不得不加入“差生”、“学业残疾者”的行列,“尖子班”、“重点学校”以及大学,都会与他们无缘。
近20年来,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开展了一场非常有生命力的教改运动,叫做“多智力类型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要比美国严重得多,显然需要考虑进行适当改革,广大父母也尤其应注意为孩子提供在学校得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