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伦敦,隐没的旧日时光…
伦敦是一座多面脸孔的城市。
兰姆的伦敦,是一个热烈的恋人、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狄更斯的伦敦,是一座被天使遗忘的城市,到处是乞讨者和流浪汉,满街游走的都是不安的灵魂;济慈的伦敦,忧郁而寂寞,只有夜莺的歌声在深夜里袅袅地回响;雪莱的伦敦,是一个残酷湿冷的冬天,尽管冬天来了,春天已并不遥远,但他,却没能等到伦敦的春天。
许多作家在描述伦敦时,都不可避免的写到伦敦的天空。于是那些没有来过伦敦的人都跟着相信伦敦的天一定是灰色的,我亦是如此。可是真的来到这座城市,我才发现伦敦的天是比灰色丰富的多的色调。后来我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看到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他利用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把伦敦的天空画出幽幽的紫色。那种神秘的紫色,有质感,有气味,也有张力。
来到这座城市让我想到了一连串的名字:莎士比亚、华兹华斯、狄更斯、济慈、雪莱…….往者已逝,但来者仍吟唱着100年前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此时,我眼前的英国是一张明信片,从伦敦眼居高临下地望下去,满眼是维多利亚式的建筑、穿梭忙碌的红色巴士、古典中夹杂现代气息的房子以及同样熙嚷的人群。慢慢抬起头,再看远一点,密密麻麻的楼房充满了英国风情,橙红色的墙壁、琳琅满目的街头雕象尽收眼底,尽管拥挤却明暗分明。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大笨钟,带着英国特有的气息,雄伟地落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历史也创造着历史,仿佛在对我说:对,这就是英国。顷刻间,我仿佛听到了她的喘息,滴答、滴答,和我分明的心跳声混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与北京相比,英国就慵懒得多,也安静得多。那里的天很低,几乎整日被牛奶般的白云覆盖。在伦敦市中心有很多连成片的小别墅,看不到那种全是玻璃的写字楼,那里所有的建筑都统一成一种调调,平和又稳重。伦敦的路也比北京小很多,自然汽车不会太多。漫步在这样的路上,浏览身边小店橱窗里精致的商品,脚边不时飞来一群鸽子,相当惬意。天空的云飘的很快,有时会露出一束金色的阳光,洒在象牙色的大理石建筑上。那种时候,我常常不自觉驻足凝视这神一般的光景。
英国可以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天堂。就拿伦敦来说吧,市内有数之不清的博物馆,艺术馆,画廊和图书馆。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你可以在早上徜徉在大英博物馆的穹顶下,饱览非洲的木雕,古希腊的神殿柱,埃及的木乃伊,中国的唐三彩……还可以到博物馆附属的图书馆,认真研读里面浩如烟海的藏书,让人类壮丽的文明史,一一展现眼前。而在下午,则可游览自然史博物馆,听听恐龙的吼叫,看看生命的奇迹。如果你对学术有兴趣,伦敦的博物馆足以让你眼界大开,也足以让你的心中萌发出永远留在伦敦的愿望。当然了,英国最经典的教育还是她的大学。师资如何优越,图书、器材如何完备,学子如何聪明,制度如何完善,就不用详细说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的校园环境。大学通常没有围墙,显得开放又与周边环境协调。校园里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在牛津等老牌大学,还能找到数百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的教室,饭堂。而且,英国的大学大都有自己的博物馆,真是校外校内,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最喜欢:剑桥式的古典美
早上从伦敦出发去剑桥镇,一路上心里夹杂着一钟怯怯的激动和难抑的兴奋.
初遇康河,便觉得惊喜.我原以为康河之美,大概是一种色彩厚重且浓烈的油画之美,可是,来到康河岸边,才知康河水其实是宁静且收敛的,甚至还有几分羞涩.这样的美感,最具灵性,所以更像是中国传统的水墨之美,难怪像徐志摩这样多情的人,也甘心做一条水草,藏匿于康河的柔波里.
也许只消一天就能逛完剑桥,然而静静地呆上一段时间,才能触摸到剑桥的灵魂,32个学院各有特色。至今人们还在争论徐志摩在哪一座桥上吟出《再别康桥》的句子。在剑河的水上静静漂一段,难免涌起诗人般的情怀。80年前徐志摩或许做梦都不曾想到,当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剑河景色写下的《再别康桥》完成了日后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那么剑河上哪一座桥是徐志摩的“康桥”呢?寻找徐志摩的“康桥”不仅成了志摩迷的一个有趣话题,更成了游剑桥的一个经典。甚至还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穿梭在剑河上那一座座充满灵性的桥间,看看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苔,在水底招摇”。
国王学院的大教堂从都绎王朝修到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享利七世,亨利八世以及英格兰王詹姆士一世。教堂有全世界跨度最大的拱形屋顶以及最大的管风琴,英国每年的新年唱诗全都安排在此举行并向全世界转播。
Charming scenery: Oxford
令我着迷的风景属于牛津。在这座由科兹沃石筑成的“尖塔城”里,散落着各个学院,路上少有汽车,学生们三三两两骑着单车谈笑着打我身旁一闪而过。放眼望去,尽是棕黄的房子,青黑的马路,没有一丝突兀的色彩。作为大学城,牛津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这也使得牛津仿佛是一方未沾染尘嚣的净土。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和教堂。《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的很多镜头都是在牛津完成的。听这里的中国留学生说,牛津的大学生活很丰富,由于学期很短,学生有更多时间组织自己的活动。而一对一的导师制保证了牛津在世界大学中的领先地位。我们只在这里停留了短短的一天,牛津古朴的风景会让人不知不觉就沉醉了,仿佛一不小心穿过了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来到了梦幻般的异度空间。
我在这里享受了一个美好的中午,进入牛津某个学院的食堂,阳光透过玻璃射进来,能看到尘埃能与墙上的油画一起生辉。而这一排一排的长桌让人想起了哈里波特里的四个学院。两排餐桌后面有一排书架,上面放着一些似乎已有百余年无人浏览的书,是1898年出版的原书。而在餐厅的门外,还是草坪和远处的建筑。除了几部宝马和宾利车之外,这里和500年前估计没什么分别。
在这里,除了彬彬有礼的绅士、优雅从容的淑女、精致可口的英式下午茶;英国在她的传统面纱下还有活泼的另一面——让全世界小女孩儿痴迷的爱丽丝梦境;骑着光轮2000的哈里波特;偷吃胡萝卜的彼得兔……
“迟到了!迟到了!”一切都从这只兔子开始,揣着怀表,急速快跑;好奇的爱丽丝于是尾随其后,却跟着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她奇妙的旅程。涂了油漆的玫瑰花是想像世界的作品,进入奇幻世界的兔子洞却是确有其地——牛津大学的基督堂学院,穿过农舍一般朴素的入口,贴着牛津最长的围墙,绕过回廊、走上大厅……
逛完基督堂学院,对面就是“绵羊商店”,位于圣阿尔德茨街83号的这家杂货小店已经高龄500岁。当年卡洛尔带着爱丽丝逛完植物园就会来这里喝一杯热巧克力。200多年,那一杯热巧克力是否依然香浓醇厚?
怀念:在Home stay的 日子
是时候该说说咱的Home stay了,Lindar是一个可爱的英国老太太,住在她的家里我们感觉很幸运,因为她的厨艺足可以为“Hell is where English were cooks” 这句话“平反”了。晚饭是我们最期待的,她往往带给我们惊喜,比如她颇具中国特色的“盖饭”和“炒面”,味道还真不错,我总在想她没有酱油又不会炒菜怎么会冒出这种香味?!家里总是保持干净整齐,让我们很是感激,离别的那天她把我们送到集合地点,说再见时我的眼里分明有了些泪花,半个月的相处,此时就要离别还真有许多不舍。在她温暖的家里我们零距离的体验了英国人的家庭生活,感触颇深!那套至今已保留百年的礼仪习惯已渗透在英国人的平常生活中,让你时时想到这个国家的绅士风度和淑女风尚。Lindar,我们会想你!
伦敦:还想再回来
向往过伦敦,走进了伦敦,感受了伦敦,喜欢了伦敦。尽管十几天很短暂,但却是最难忘的美好时光!伦敦,等我,我会再一次走进那些让我留恋的大街小巷;再一次去聆听大本钟的心跳;再一次在大英博物馆的长廊里徘徊着追寻历史,去静静地品味这个古老的城市散发出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