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通常没有正式的学校大门,更少有栅栏围墙,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校区。仿佛喻示:“深奥的知识并不神秘,任何求知者均有平等权来校园探寻真理。”学者们相互切磋,学术上的言论自由导致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攻破未知。初学者言之有理,依然可以挑战学术权威,且学生也被鼓励这么做。此次游学虽未能有机会与教授面对面交谈,但凭借若干次的邂逅,多少亦能受到些许教化。我想这应算是不言之教吧。空灵的钟声回荡校园,古老的建筑风格,散发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每所大学的建校历程、激励人上进的校训学风、引以为傲的栋梁之材,是笔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大浪淘沙的精华,是几百年来的厚积薄发。人文气息春风化雨般地熏陶着学子,使他们汲取知识前先在心灵的净土里播下教养的种子,连伸出红砖墙的花朵也因在这儿开得正旺盛。美国教育难怪卓尔不群,无需吹鼓自身的学术地位,也无需刻意掩饰――当站在学院楼前、钟塔下、铜像前,用心静听――它们似乎都在默默地昭示不平凡的过去。敬意便由然而生了。波士顿的大学以自身的魅力将这座大学城装饰得高贵、典雅,颇具贵族气质。尽管是百年老校,其中却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旺盛的生命力犹如“常春藤”。古色古香的校园里静中有动。听,不远处传来“唰唰”清脆的翻书声;这边马路上有个滑踏板的男青年;湖那边传来讨论声;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瘦小身影,铺开稿纸,眉头紧锁,默默地比划计算着……徜徉在每所大学校园里,映入眼帘最为突出的印象是小径独行和绿荫间孤单的思考者背影;“小院庭深深几许”,耳畔肺腑里所能感觉到的气氛是弥漫于空气中的庭深书香的静谧。极难看到搀手搭肩的三俩成群、也难听到嬉笑喧哗的嘈杂;偶尔的结伴成行,彼此之中似乎也有份适度的空间距离,极少有成伙结帮的亲昵感。这一切犹如都暗合着大学倡导的学术创新、思考之独立精神!此次旅程共参观7所常春藤名校、麻省理工和西点军校。校园掠影历历在目:歌舞青春的加州伯克利;书香浓郁的斯坦福;银装素裹的宾州大学;美丽心灵的普林斯顿;贵族风范的哥伦比亚;责任至上的将军摇篮西点军校;历史隽永的耶鲁;红砖青瓦的哈佛;标新立异的麻省理工。回首参观过的大学,她们无一例外的兼容并包。正如北大校友冯友兰写的:“以我的经验,兼容并包并不算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根据我的走访经历,美国大学确实做到了春风化雨,且方法彼此不同。那种校园里的意境,很难用一句话描述详尽,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滋润心田。在潜移默化中身心已不知不觉地获得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