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夏令营小编发现,提到扫雷舰,很多军事爱好者都不会陌生。这种专门与水雷作对的舰艇,曾经在历次海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水雷的种类层出不穷,而且变得越来越“聪明”。面对这样的情况,扫雷舰有哪些应对的办法?而传统的扫雷方式又出现了哪些变革?
专门的扫雷舰艇大约出现在1910年至1912年,由俄国最先设计建造。早期的水雷主要是锚雷,它由雷体和雷锚组成,并通过雷索布放在一定深度的水中。舰艇最初扫雷的方法是通过带有浮标的钢索拖曳着扫雷具实施扫雷,这种扫雷具在钢索上装有割刀。割刀像张开的剪刀,刀刃硬度很高,上面装有平衡板,使扫雷时保持水平并使刀口张向外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只有俄国和英国拥有少量专门建造和改装的扫雷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人首先违反海牙会议关于禁止在敌对双方领海之外布雷的决定,不仅将水雷布设在英国附近海域,而且把布雷的范围扩大到了波罗的海、黑海咽喉区各港口,致使交战双方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水雷战。
当时,双方布放了大约31万枚锚雷,面对数量巨大的水雷对航海造成的危险,各国匆匆建造和改装了大批扫雷舰艇用于排除水雷隐患,当时扫雷的舰船规模达到了3000艘左右。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美国海军在1945年冲绳岛登陆作战中,就动用了122艘扫雷舰,花费了14天,清扫了约3000平方公里的水雷障碍,消灭近1900个水雷,保证了登陆战役按时进行。
扫雷舰的扫雷方法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变化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由接触式扫雷为主向非接触式扫雷为主的变化时期。导致这一时期扫雷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非触发式水雷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交战双方就投入了新一轮水雷战之中。
在作战中除了传统的触发式水雷之外,还出现了磁场、音响和水压感应等非触发式水雷。为了对付新型水雷,一些国家很快研制出各种电磁扫雷具和音响扫雷具,它们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产生与水雷引信感应装置接近的电磁和音响模拟信号,使水雷引爆装置产生误动作。对于灵敏度较高的感应水雷或扫除困难的水压水雷,常用的扫除方法是用改装的具有较强抗爆能力的商船反复通过直接引爆水雷。
第二个时期是由被动扫雷为主向主动猎雷方式为主的变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水雷引信的多样化和智能化,扫雷变得越来越被动、盲目和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海军开始探索新的反水雷手段。上世纪70年代初,以主动方式猎雷的舰艇出现了,法国第一个建造出现代化的猎雷舰艇,至此世界反水雷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猎雷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先进的探雷声纳或其他手段发现水雷,再通过精密导航定位系统确定水雷的位置,还可以通过水下观测系统对水雷进行识别,然后遥控扫雷具或引导其他扫雷具销毁水雷。
很多资料都表明现代水雷变得越来越“聪明”,有些水雷具有抗扫能力,设有定时、定次装置,能选择攻击目标。这就使扫雷作业变得相当复杂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扫雷舰艇有哪些应对的方法?
应该说现代水雷都具有抗扫能力,无论是锚雷、沉雷或自航式水雷等。在水雷工作制上,定时、定次和间歇工作装置可以作为抗扫手段;在水雷引信上,对水压场、磁感应及音频多样化、智能化识别和选择功能也可以作为抗扫手段。这些都使得水雷的抗扫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针对诸如磁性、音响、水压引信水雷以及两种以上引信组成的联合水雷,还有智能化水雷和大深度机动攻击水雷的挑战,我国的扫雷舰与世界一些国家一样也采取了很多应对方法,如采用非磁性材料建造船体,选用振动小、噪音低的动力机械,以减少电磁和噪音辐射;使用磁性扫雷具、音响扫雷具以及磁声联合扫雷具等。